在絲綢之路被打通之后,威猛的獅子被作為八方來朝的萬國使臣所攜的珍奇貢品,引進了大漢皇朝的宮苑。于是,獅子成了龍的傳人心目中的新寵。數不勝數的石獅,便出現在天南地北的官衙府邸門前,栩栩如生且凜凜威風。其中歷經社會動蕩、戰亂兵火而能幸存至今者,業已成為千年歷史的見證、世代相傳的文物。石獅在中國,已不只是一種擺設,而是一種文化現象。
然而我們今天不僅能見到成為古董的眾多石獅,我們還不斷見到更多的嶄新的石獅。石獅的大量涌現乃至遍地泛濫,對于尋常百姓來說,其心理感覺或許從當初的新鮮有趣漸漸褪化為司空見慣,甚至常年的視覺疲勞更牽扯起難以隱忍的厭煩之心。
《楚天都市報》報道說,擁有“省級貧困縣”頭銜的湖北蘄春縣,“包括蘄春縣政府在內的19個黨政機關門前,都蹲著石獅子,有的機關還擺放了兩對石獅子;甚至還有的石獅子上纏了‘避邪’的紅布,連數月發不出工資的環衛局也花大價錢擺放了石獅子。”石獅成了該縣最刺眼的街頭一景,也許這個縣命名為“石獅縣”倒是實至名歸了呢。石獅當然既不是地上冒出的天然物,更不是天上掉下的天外物,得由山里采運來石料,再經工匠一錘一鑿精心雕琢才成,不知浸透了多少人的汗水,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一對較大的石獅子,造價六七萬,頂得上貧困縣民多少人一年的收入哇!
然而某些公仆們不在乎主人的生活艱辛,不在乎掌管的地界內的落后貧窮,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氣派、自己的威嚴。而在衙門口擺上高大威猛的石獅,正是渲染自己的氣派、提升自己的威嚴的絕妙方式。府門前蹲伏一對萬斤石獅,不怒而自生百般獅威,未鳴卻發無聲獅吼,這一英姿雄態,對當家公仆有著極其可貴的現實意義:百姓小民,縱有滿腹冤屈、一腔怨言,想前來上訪告狀的,一見這猛獅架勢,怕也驚得呆若木雞、嚇得魂不守舍了,恐怕不用保安阻攔,大都自動告退啦。弄虛作假好大喜功的庸官甚至假公肥私胡作非為的貪官,有石獅的保駕,怎不欣然彈冠,喜慶“穩定”。
然而,石獅近來卻在蘄春縣遭厄運了。蘄春縣委常委會開會,認為黨政機關門前擺放石獅子,既是封建迷信的“鎮邪”心理作祟,也是一種炫耀性消費,更會讓老百姓產生望而生畏的距離感,因此決定:一律予以撤掉!
這樣的決定,對尚不富裕的當地鄉親們而言,自然是頗得人心深受歡迎的消息。對偏愛借石獅擺威風的公仆來說,卻煞是掃興。但是,機關門前的石獅撤掉了,機關里的人浮躁淺薄的心態和輕飄不實的作風也會隨之自動消除,而不會再找一具更新奇更時髦的軀殼借尸還魂嗎?我們很懷疑,蘄春的百姓恐怕也會有點擔心。
也許,一方面增強官民的民主意識和科學思想,一方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才是防范封建遺毒回光返照甚至東山再起的有效辦法。大清朝離我們而去快百年了,男人們腦后拖著的大辮子早已不見蹤影。但是,一條又粗又長的過時辮子,卻分明盤踞在許多人們尤其是一些當家的人們的心頭。
蘄春縣機關門前石獅的擺與撤,激起我們的沉思,綿長而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