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對如何搞好課前預習做了點實際的工作,因為課前預習的學習方法,是中外行家們都認可的一種與師同步的學法。現在大家都在用,但如何用,用到什么程度那就不好定論了。實踐告訴我:預習是搞好學習不可缺少的一步,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催化劑。然而為什么操作過程中總覺得預習效果不太明顯。事實上不是方法不宜,而是我們沒做到位,開的空頭支票多。就像我們釣魚時的情景,魚鉤是拋下了,但魚漂總是浮在水面上,無“魚”問津。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從自己的備課過程得到啟發,對于一篇新課文,我們剛接觸的時候也是感到生疏,以后怎么變熟悉的,不也就是按照要求去看資料去思考的嗎?事實上我們備課的過程也是一種上課前的預習。如果一個老師不提前“預習”,又豈能上好課呢?“明天上第三課大家預習一下。”我們常常是這樣布置預習。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空的要求,沒有具體的東西。會學習的同學可能知道老師的意思,明白該做什么;可那些不會學習的同學,就是猴子吃毛栗無從下口了,更談不上寫學習預案了。會學的同學通過預習能做到課堂活動上使注意力與教師的講述同頻共振。因為他們是有目的的學習。他們要解決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帶著問題學習,學起來就條理清晰,效果自然就好。而那些不會學習的同學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一個是有目的的聽課,帶著問題聽課,另一個則不然,結果可想而知。我想這大概是兩極分化的原因之一。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對癥下藥:指導學生與老師同步準備。把課前準備落在實處,告訴學生必須做到什么。因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著老師的樣去“備課”,效果不錯。他們從自己的“備課”中學會了學習,知道在這一課中學習什么。課堂上與老師同學開展研討也胸有成竹了。思維能跟著教學走,課堂也變得活躍,確實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是農村中學,去年全市期末調研,我班級的語文優分率在鄉村中學中名列第一,全縣第三。
我想這個成績的取得應該與學生學會寫學案是分不開的。火車跑得快,是因為它在軌道上認準了前進的方向,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學生學習一旦上了軌道,學起來就輕松,老師教起來也省力。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寫一篇學習預案呢?在此提供一個案例,以求同仁們指教,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這個細節做得更好。
案例:《社戲》學案(七年級)
一、常識
(1)認識魯迅:寫200字文章介紹作者(生平、作品)。題目:我心中的魯迅先生。
(2)找一找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魯迅先生的文章,回憶一下內容。
二、字詞
(1)將易讀錯的字注音并抄寫兩遍(要能猜出老師要你注音的字,不少于10 個)。
(2)將讀讀寫寫部分抄寫兩遍(準備聽寫)。
(3)找出文中劃船時的一系列動詞,談談這些動詞的表現力。
三、文章理解
(1)理解題目,“社”何義,“社戲”何戲?
(2)理清文章結構,畫出結構圖解。
(3)你覺得這篇文章是寫事的,還是寫人的?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共寫了多少人?你覺得在這群孩子中魯迅最贊賞誰?為什么贊賞他?六一公公這個人物是否多余?為什么?
(4)你最喜歡文章的哪一段?說說你的理由。
(5)文章中的景物寫得很好,看看在什么地方,找一找,說說其作用。
(6)文章中有兩處比喻用得好,找一找,說說好在何處?
以上學案是針對初一年級而制定的,具體操作也不難。只要老師提前備課就可以。如果學生能按老師的要求準備充分了,課堂上就省力了。本來由老師做的事,學生可代替。如:對作者的介紹由學生完成,既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又節省了課堂時間。
又如:注音的字由學生上黑板板書(將自己不識的字抄在黑板上)。將大家讀不準的字,集體讀練。既培養了他們學會鉆研的習慣,又注意了課堂上的互動。將好中差不同程度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黑板上,使基礎知識落實到位。
課文理解就跟著老師的講解去研討解決。因為經過預習他們已經“胸中有丘壑”,在老師的引導下,一些問題將會迎刃而解。那些還不會的同學會認真的聽同學的發言和老師的講解。經過一番地聽課和思考,應該說大部分同學對課文的理解七八不離十。這樣教,老師是省力的,學生學得也是有效的。接著課后還有一個補救措施,就是讓學生對整個課文的學習再做一次整理,修訂補充原來的預案。這樣學習預案就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學案,對這一課的學習就成型了。
“長路漫漫,教育如詩。”學生一旦上了軌道,就像火車在軌道上行駛一樣,只要把握方向,就一定會到達目的地。這就像給蠶喂了桑葉,蠶會做出繭來一樣。如果學生不配合,即使老師課備得再好,教起來還是吃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教學是師生共同配合的事情,教師是農夫,他不像工人生產產品那樣,只要設計好了,生產出來的產品就不會出現問題,農夫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否則,能否豐收還是個問號。可以這么說,誰的教學效果好,就是師生配合好。師生要配合得好,就得師生同步準備好,這就和軍事演習一樣,紅方藍方需共同備戰,這一場演習才精彩,才有看頭。
(王漢偉 江蘇省南京明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