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召
產能過剩
2006年宏觀經濟政策將保持中性,完全可以使經濟在穩定增長的平臺上繼續發展,問題在于,產能全面過剩的出現和由此引發的通貨緊縮風險加劇。
到目前為止,無法確定2006年是否能夠有效避免通貨緊縮的出現。從統計數據來看,各種物價水平基本處于下降通道。特別是2004年宏觀調控的重點行業鋼鐵業,它們價格水平的下降已經成為帶動整個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的關鍵因素;如不引起足夠重視,很可能會成為2006年發生通貨緊縮的重要誘因。此外,由于2004年以來中國經濟出現局部過熱,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直接推動了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實際上,這些行業完全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由2004年的過熱行業轉化為新一輪的過剩行業。
為防止我國經濟反復出現過熱或者過剩式的大起大落,最為關鍵的措施就是加快我國投融資體制改革,提高微觀個體對價格信號的靈敏度,而政府只應在投資經營活動中起引導作用。
著手解決外資超國民待遇
就2006年的財政稅收政策而言,關鍵是如何沿著公共財政的思路繼續完善我國財稅體制,推進各項改革。公共財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四大特征,而從目前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來看,由于對外資企業實行超國民待遇,與公共財政的公平性原則明顯相悖,而且也帶來嚴重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和貿易摩擦。建議有關政府部門加快內外資企業稅率并軌步伐。
把握信貸監管尺度
2005年貨幣和信貸增幅出現了明顯差異,前者增長超過后者4個百分點左右,這主要與今年凈出口增幅明顯擴大相關。由于明年凈出口增幅完全可能減緩,相信貨幣和信貸增長之間的缺口也會逐漸合攏。但是,上述現象容易引起錯覺,即兩者之間的增幅反差會使我們認為監管當局對信貸控制過嚴。實際上,監管部門對銀行資金的監管早已不是改革開放之初的直接信貸管制,而是按照國際通行標準,進行資本充足率監管,保證銀行貸款發生損失時不致發生清償風險。因此,貨幣信貸增幅不宜設定過高。
提高農民收入
就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而言,政府和學界已經有非常清晰的輪廓。關鍵在于加快推進城市化,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同時又不至造成過大的社會矛盾。當然,城市化只是一種長期政策,為了防止城鄉差異進一步擴大,我們也需要短期政策,即對農村給予適當補貼。
引導房地產業發展
由城市化帶來的房地產業快速發展,很可能會在未來10年甚至20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房地產業的發展也必然拉動上游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進而拉動更上游煤炭、電力、石油、交通等行業的發展。毫不夸張地說,房地產業的好壞也是國民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可以預見,既然城市化和房地產業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生活的長期主題,2006年宏觀調控就應繼續關注房價及相關行業,使它們保持平穩發展的態勢。
加快銀行和資本市場改革
對于2006年的銀行業改革來說,最為關鍵的是要堅定信念、澄清認識,防止改革出現回潮。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占整個金融業資產90%以上,“一業獨大”的現象非常明顯,以致廣義貨幣M2/GDP比例已經達到200%左右。大量風險積聚在銀行業,這不利于我國的金融穩定。
因此,2006年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債券市場發展,盡快修改現有《債券管理條例》,另外一方面也要在政策試驗的基礎上,盡快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正像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一樣,股權分置久拖不決只會使問題變得更糟,而且由于股票價格極易受到市場信心和預期影響,漸進式的改革方案顯然很難成功。而在短期之內解決股權分置問題,這不僅需要證監會和國資委的膽識,而且對國家高層也是一種考驗。
用好國家外匯儲備
由于貿易摩擦、2005年凈出口基數較大等原因,2006年繼續產生如此巨大的貿易盈余的可能性已經很低,因此必須切實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擴大內需作為發展經濟的根本原則。但是,由于外匯儲備的大量激增,我國中長期將面臨著一個如何用好外匯儲備的問題。
為了使外匯資金平穩流出,我國可以考慮建立“外匯儲備投資基金委員會”,并在法律允許或授權的框架下合理使用。基金的用途決不應拘泥于購買美國國債的傳統老路,可以選擇在價格適宜的時機,購進石油等自然資源作為國家戰略儲備;可以用于購買國內難以獲得的技術、設備,并且用于國內人才的海外培訓;可以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醫療等領域,以較低的風險換取較高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