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江蘇省各市中考語文試卷,遵循課程改革的理念,以考綱為依據,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語言積累、注重語言文字的運用、注重人文關懷,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基礎性、人文性和生活化的特點。試卷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較大創新,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氣。在此,筆者選取南京、常州、揚州、淮安的語文試卷,作一評述。
四套試卷,既各具特色,又有許多共同之處。總體來看,體現了以下三“新”:
一、試卷結構有新創意
四套試卷均由三大板塊組成,內容分別為語文基礎知識及運用、閱讀、作文。常州卷及揚州卷的Ⅱ卷明確標出“積累運用”“閱讀理解”“作文”。可見,命題意圖均緊貼課程標準。三大板塊涵蓋了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領域。
在試卷結構創新方面,突出的是南京卷。該卷的第一部分即語文知識的積累及運用部分共5題,除了第1題為古詩文名句填空,其余4題則是以虛擬的“你、小雨和小晴”等組成合作小組開展以“愛我南京”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為載體,每題一個專題,分別是“魅力南京”“人文南京”“青春南京”“書香南京”,考查的項目不僅限于綜合性學習內容,而且涉及多方面的知識點,甚至是閱讀理解:“魅力南京”給出了一段關于南京的簡介文字,要求學生給加點的字注音,改正錯別字,考查的是字音、字形知識。“人文南京”就南京燦若群星的文化名人擬出一副對聯,請考生修改不符合對聯要求的下聯,考查的是對聯常識。“青春南京”是讓考生從三幅“南京青年聯合會”標志中選出一幅,并說明理由。“書香南京”是提供兩則關于經典作品價值及閱讀現狀的材料,請考生歸納主旨,并撰寫名著閱讀心語、提出宣傳名著的好主意。在這四道題目中,“愛我南京”主題活動,有如一根紅線,串起考查的各個知識點,不僅考查形式生動活潑,而且語言材料緊扣主題,洋溢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氣息,對考生來說,具有親切感和親和力,在考查語文知識積累運用的同時,增強了考生對家鄉的了解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考試題型呈現新亮點
四套試卷的命題人在題型的創新上動了不少腦筋,涌現了一些值得稱道的好題型,比較典型的有:
(一)解讀標志
如前面提到的南京卷的第4題:
推選“南京青年聯合會”標志,要求從下面三幅圖標中推選一幅,并說明理由。

小雨說:“我推選第一幅圖標,因為它用南京、青年兩個詞的英文首字母NY組合成了一只展翅高飛的雄鷹,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聯合會,又顯示出南京青年在建設新南京中的活力和朝氣。”
你說:“我推選第_________幅圖標(第一幅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簡析:這個題目具有開放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固定的答案,沒有現成的標準,考生完全憑自己的審美觀點進行價值判斷和取舍。不僅考查考生的讀圖識圖能力,而且考查考生的想象聯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主題默寫
如常州卷第2題:
按要求默寫初中階段學過的古詩文名句。(說明:6句中任選5句,5個句子不能重復。同一主題的2個句子,可出自同一詩文,也可以不同,但2個句子的內容必須符合主題要求。)
你最喜歡的2個寫景的句子:
給你印象最深的2個送別詩句:
對你人生啟迪最大的2個句子:
簡析:常見的名句默寫都是給出前句或后句,讓考生默寫另一句,相對來說指向性明顯,比較容易。常州卷這種讓考生根據一定的主題要求來默寫古詩文名句的做法,既有一定的規定性,又有極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既考查了古詩文背誦積累情況,又考查了對古詩文的理解程度,同時尊重考生個人的喜好,值得推廣。
(三)撰寫廣告詞、標語、主持詞
這三種題型在揚州卷中同時出現:
1.請你擬一則宣傳保護鳥類的公益廣告。(不超過20個字)
2.假如你所在的班級要舉行一次“月光曬谷”的主題班會活動,請你完成以下任務。
(1)為了彰顯主題,營造氣氛,請你擬一則標語用于布置教室。
(2)假如你是本次活動的主持人,請你設計一段開場白。(不少于80字)
簡析:第1題出現在“語文專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中,讓考生根據課本上的“廣告多棱鏡”專題知識,評點一則廣告,再擬一則廣告。第2題出現在《月光曬谷》一文的閱讀理解中。這類題型屬于語言文字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考生如果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沒有相關的語言積累,是很難獲得高分的。將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與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結合起來,也是一種新的嘗試。
(四)時事評議
如淮安卷第4題:
請根據下面的情境,發表你的看法。
在淮安市繁華的商業中心淮海廣場上,有一座名為“江淮明珠”的球形雕塑。這座雕塑體現了淮安的區域特點,是淮安城區的一大景觀。最近,有人建議用周恩來總理塑像代替這座雕塑,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對這一建議,有人贊同,有人反對。某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你。
記者:同學,你好!我是某報記者。最近,有人建議“用周恩來總理塑像代替‘江淮明珠’球形雕塑”,請問你是否贊同。
同學:
記者:請你說說理由。
同學:第一,
第二,
記者:謝謝你,再見!
簡析:這是2006年上半年當地媒體廣泛熱議的也是老百姓極為關注的時事熱點話題,如果考生平時翻翻報紙,聽聽廣播,看看電視,對這個話題一定能夠講出比較深刻的見解,否則只能就事論事,泛泛而談。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些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在試卷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的啟發。
(五)體會朗讀技法
如常州卷“閱讀理解”部分第8題,呈現的閱讀材料是泰戈爾的短詩《唯一的光明》,題目是:“朗讀這首詩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采用怎樣的語速?談談你的看法并簡述理由。”一般來講,“閱讀理解”的考查關注較多的是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篇章技法、語言表達等,對朗讀技法的考查實不多見。新課標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命題人對新課標精神的領會可見一斑。
三、評價理念體現新導向
毋庸諱言,作為初中畢業生學業及升學考試,中考試卷的評價理念必將對今后一個時期的語文教學起到引領作用。這四套試卷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也給了我們許多啟發。
(一)回歸語言本位,強化語言積累、感悟和表達
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基礎課程,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教學的本體。注重語言積累,發展語言能力,提高表達水平,是語文教學應有之義。
四套試卷在這一點上非常實在,均立足于語言本身,做到返璞歸真。每一套試卷均有6至10分不等的古詩文默寫,都有字音、字形及文言詞句理解等基礎知識考查,都有名著閱讀的有關內容。強調基礎,突出語文綜合能力的考查,是它們共同的特點。
加強對學生語言感悟、品析、鑒賞能力的考查,是回歸語言本位的重要體現。在四套試卷的閱讀理解考查中,都有這樣的題目。如南京卷的兩道題:
第6題:前人評論這首詩時曾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用得非常精妙,換成“望”字就沒有這種效果。請你說說為什么。
第19題:文章對老師有多處精彩的描寫。請從本文兩個畫線句中任選一句,結合語境作簡要賞析。
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7-9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兩道題緊扣課程標準的要求,著重考查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賞析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回歸,無疑具有導向作用。
加強讀寫的融合,是回歸語言本位的又一重要體現。四套試卷的閱讀理解,不僅注重對文本本身的領會把握,而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延伸,強化語言表達訓練,如:
南京卷第21題:文中對一個“休止”的描述,抒寫了音樂老師對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詞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動過你,請把你的感受描述出來。(60字以內)
揚州卷第25題:假如你是本次活動的主持人,請你設計一段開場白。(不少于80字)
淮安卷第13題:“如今,祖母老了,老得連葵花也種不動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靜。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門口,坐在老槐樹底下,不錯眼地盯著一個方向看。”祖母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請你聯系文章內容,展開合理想象,進行描寫,不超過60個字。
常州卷第12題:依據上文有關內容,發揮想象,對廬山“三疊泉”瀑布的壯美景象作一個100字以內的具體描繪。
這些題目的解答,均需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沒有所謂標準答案去衡量,這就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和發表獨立見解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火花盡情綻放,語言表達能力盡力彰顯,可以說在讀和寫的結合上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二)重視課外閱讀,強化多角度理解
加強課外閱讀,明確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是新課標的一大特點。四套試卷均安排了名著閱讀的考查內容,且題型各異,特色鮮明:
南京卷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來考查,在“書香南京”板塊中,給了一段關于《駱駝祥子》的“閱讀心語”作為示例:“祥子,一個舊北京的人力車夫,像駱駝一樣聳起脊背,拉著一輛黃包車在胡同中奔跑。風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讓我讀出了下層勞動人民的辛酸苦難。”讓考生從《西游記》《水滸》《繁星·春水》中選擇一部,也撰寫一段閱讀心語。
常州卷的名著閱讀考查的是人物形象,請考生模仿對《水滸傳》中宋江這個人物的簡介(“宋江,人稱及時雨,原為山東鄆城縣押司。因協助晁蓋等逃脫官府緝拿,被其老婆閻婆惜發現。閻婆惜趁機要挾。宋江怒殺閻婆惜,被迫上梁山。后宋江被眾好漢推為梁山首領”),從讀過的文學名著中選擇一個人物,作一簡單介紹。
淮安卷考查的是故事情節,請考生從備選的人物和故事中,選擇相關聯的一組,概述所選故事的主要情節(備選人物:魯達、孫悟空、晁蓋、諸葛亮;備選故事:三打白骨精、智取生辰綱、拳打鎮關西、草船借箭)。
揚州卷則考查對主人公心理的把握,并且是中外兩部名著關聯比較:“《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湯姆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我”都具有怎樣的兒童心理?”
四道題目,四種類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考查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和閱讀能力。這提示我們,名著閱讀不光要了解文學常識、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也要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感受;同時還要善于聯系、比較,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多角度理解、把握文學名著的精髓。
(三)提倡探究性學習,強化綜合分析能力訓練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索追尋現象間的因果聯系,發現規律,提出獨到見解和觀點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探究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越來越受重視。如何在語文試卷中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南京卷《古詩詞中的華夏春天》介紹了我國春季的許多特點,試題要求考生從王之渙《涼州詞》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選擇一首,看看能發現我國春天的什么特點,進一步體會我國氣候的復雜。常州卷在《心災》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提供了作者孫蓀談創作體驗以及日本人對待侵華歷史態度的兩段材料,讓考生說說我們今天應怎樣正確對待“侵略所造成的傷害”這個歷史問題。揚州卷在《不要讓城市失去記憶》的理解題中,鏈接了舒乙《都市精靈》、周國平《人應當敬畏自然》、阿諾德·湯因《人類與大地母親》中的三段材料,要求考生聯系起來,談談對原文中“當人類砍倒第一棵樹的時候,文明開始了;而當人類砍倒最后一棵樹的時候,文明結束了”這句話的理解和認識。
這些題目不僅考查知識與能力,而且注重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同時滲透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種探究,要求學生結合提供的材料,獨立鉆研探索,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體現了探究性學習開放性的特征,同時也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自主地、積極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
(四)注重實際運用,強化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應該通過語文實踐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因而,注重實際運用,充分利用身邊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來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培養、提高語文能力,顯得十分必要。這一點,在四套試卷中都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如前面提到的南京卷的“愛我南京”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常州卷的橋梁命名,淮安卷就廣場雕塑之爭答記者問,揚州卷的寫保護鳥類廣告語和主題班會開場白等,都屬于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語文學習活動,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考查。
由此可見,充滿活力的語文教學,應該走出教室、走出書本,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也就是所謂的“大語文教學”的基本內涵。
有趣的是,揚州卷別具匠心地把《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一段話作為注音改錯題的材料,正可以作為以上論述的總結:“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