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從趣詩妙文、妙聯(lián)、逸聞趣事、歌詞的利用方面對語文教學應如何挖掘自身的幽默素材作一些探討。
1.趣詩妙文
引用一些趣詩妙文,能起到活躍課堂、增長知識的作用。如一位老師在講《孔雀東南飛》時,學生問為什么文章題目是“孔雀東南飛”而不是“西北飛”,老師肯定了這個同學的問題,并夸獎他善于思考。知識豐富的老師想起了一個故事:1935年,中國留學生陸侃如進行他的博士論文答辯,一位法國考官問他:“《孔雀東南飛》為什么不叫‘孔雀西北飛’?”陸侃如神態(tài)自若地回答:“因為‘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于是老師把這個故事講給學生聽。這句話出自《古詩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樓》,恰逢學生剛剛學過了《古詩十九首》,而且還背誦了此篇,所以印象特別深刻。對老師的回答,學生都拍手叫絕,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2.妙聯(lián)
在教學中巧妙地穿插一些好的對聯(lián)能激發(fā)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標。如在學習對偶修辭方法的過程中,要求做一道上句對下句的練習題。學生興趣甚濃,個個情緒高漲,都積極要求接對。其中有一聯(lián)的上聯(lián)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這是一副很有名的對聯(lián),它的下聯(lián)應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學生水平有限,不會想到這么工整的下句,一個個都在那里苦思冥想、抓耳撓腮。見到此狀,老師忍不住問學生:“有沒有對出來的同學?如果沒有,聽老師對一個,如何?”老師大聲說:“男學生女學生,男女學生生男女。”話音一落,立即引來一片哄笑,有的學生點頭,有的學生搖頭。老師問:“為何搖頭?”學生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意見,覺得這一對句雖然工整,但卻有失高雅。于是,老師抓住時機,分析了上聯(lián)的特點,指出了關鍵詞“南”和“北”,并提示學生下句對什么最好,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東西”;接著老師又分析了上句的“通”字之妙,提示學生下句和“東西”最配的動詞是哪個,最后在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議論中,老師把標準答案公布出來,學生都連連稱贊對偶的奇妙和古人的智慧。
3.逸聞趣事
逸聞趣事情節(jié)生動,結構簡單,文字通俗易懂,深受人們喜愛。在教學中適當引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講雙關辭格時,如果只是一味解釋概念,學生大概沒有耐心聽,這時如果能恰當?shù)嘏e例說明是最好的了。于是,老師就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逸聞:宋朝有一個書生,覺得自己比歐陽修強百倍。一天,他心血來潮,決定親自去會會歐陽修。他一出門,就詩興大發(fā),隨口賦詩一首:“門前一棵樹,兩支大丫杈。”吟到此處再也吟不下去,這時走過一個人來接著吟道:“春來苔是葉,冬至雪為花”。書生一看,甚為崇拜,決定與此人一道去拜訪歐陽修,一同和歐陽修比個高下。于是兩人同坐一條船,書生又吟到:“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無奈吟到此處又吟不下去了,歐陽修接著吟道:“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羞)。”就這樣,歐陽修利用“修”和“羞”兩個同音字,巧妙地教訓了不學無術又喜歡賣弄的酸書生。這則逸聞既讓學生懂得了“雙關”的含義,又讓學生體會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處。
4.歌詞
在教學中,老師偶爾使用時下流行的歌詞對教學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次語文課,上課十分鐘后,一名學生才風風火火地從外面跑進來。老師以嚴肅的神情對那位遲到的學生說:“你知道我在等你嗎?”此話一出,立即引來全班同學的大笑,那位遲到的學生也有點不好意思,站在門口抓耳撓腮,等待老師的“命令”。這時老師又一改嚴肅,面帶微笑又有點無奈地對全班同學說:“唉,我總是‘心太軟’,這次原諒他了,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了,如有下次,一定讓他變成‘小白楊’,給我們站崗放哨。”這位老師巧妙地把歌名引用到教學中來,寓莊于諧,批評了學生但又不是說教,起到對學生善意批評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