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2日,在“福建省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研修暨海峽兩岸小學語文學術交流會”上,臺灣省桃園縣中壢市大侖小學王家珍老師執教了四年級《類疊法與短詩創作》一課。這節課主要由循序漸進的三大板塊構成:一是認識疊詞;二是感受“類疊法”的作用;三是運用“類疊法”創作短詩。臺灣老師的語文課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筆者結合現場聽課筆記和現場錄像整理的課堂實錄。
(王家珍小傳:臺灣省桃園縣中壢市大侖小學教師,碩士學位,博士在讀。在小學任教12年。曾榮獲臺灣省語文科優異技巧獎、桃源縣語文科特別優良教師獎、臺灣省第一屆九年一貫“推手獎”、臺灣省第一屆教學卓越獎,在由臺灣省創意發展學會舉辦的第一屆語文創新教學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等等。)
(課堂有關數據統計:這節課共41分零39秒;①發言的人次:35人次,其中一位叫王威的同學發言次數最多,共5次;②王老師的驚訝次數:5次;③王老師的歡笑次數:5次;④學生的歡笑次數:9次;⑤學生拍手鼓掌次數:35次;⑥學生說“謝謝老師”的次數:13次;⑦師生說“親愛的”“在這里”的次數:10次;⑧師生說“考考你”“盡管考”的次數:5次。)
一、快樂從這里出發
師:親愛的——
生:在這里!
師:親愛的——
生:在這里!
(點評:這是王老師的“口頭禪”。每當王老師滿面笑容,親切自然地叫“親愛的——”,同學們總是立即回答:“在這里!”同時坐端正,注意力集中起來。我們仔細地觀察王老師說“親愛的”時的表情、語氣、語調,發現其中蘊涵著一種真摯的、自然的、從骨子里流淌出來的對孩子的愛。)
師:為了這節課,我漂洋過海坐飛機來了。今天給小朋友上一堂作文課,希望大家上作文課快快樂樂的、輕輕松松的。有幾個游戲規則,老師要說一下,上課就會比較愉快。老師這邊有幾只從臺灣帶來的小動物(出示繪有卡通形象的卡片),送給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第六組(座位排成小組形式,每個小組六位學生)。第一組是“超級小老鼠”,如果第一組表現得很好,老師就讓它往上爬,爬到最上面的小組就是最棒的。(按:這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集體表揚法。老師在黑板的右上角畫了六組方格,代表六個小組。方格的底部是代表各小組的卡通形象,卡通形象往上爬,就表示給這一組以表揚。)我們看看四(3)班小朋友是不是福州市群眾路小學最棒的一個班級。好不好?
生(齊):好!
師:怎么樣爬上去呢?第一個,老師問問題的時候,回答很好的小朋友,那一組就讓它爬上去;第二個,會尊重別人的小朋友,別人得到榮譽,你會拍拍手、會祝福他、會尊重別人的,我會讓它爬上去;第三個,我們在第三個階段有一個討論的內容,在討論的時候,會互相合作的那一組,讓它爬上去。可以做到嗎?
生(齊):可以!
(點評: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賦是被人賞識的渴望。所以施以積極性評價,振奮他的精神,是必要的,而且能產生巨大的效應。”王老師以表揚、激勵為主,無疑符合人性。更為高明的是,王老師把對個體的表揚、激勵放在群體中,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另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王老師把怎么樣才能獲得表揚,說得清清楚楚,讓孩子有章可循。王老師的這種課堂評價法,我們暫時命名為“爬格子表揚法”。)
師(舉起一碗方便面):老師昨天在武夷山買了一碗——
生:方便面。
師:哦,我們叫牛肉面。(老師端著方便面走到每一位學生跟前,讓學生聞)聞聞看,告訴我聞到什么氣味?
生:香。
師:一個字就可以了嗎?
生:辣。
生:香辣。
師:香辣。多幾個字來形容一下。
生:味道鮮美。
生:很新鮮。
生:香噴噴。
師(驚訝不已):香噴噴!啊!太棒了!
生:香味四溢。
師(驚訝不已):真的是太棒了!
生:味道鮮美。
師(回到黑板右方,用“爬格子表揚法”給第三組、第六組表揚——向上爬一格):你們怎么說?
生(鼓掌):謝謝老師!
師:快樂共同分享。
(點評:這個環節,本來是想讓學生聞了方便面,說出“香噴噴”“熱辣辣”等疊詞,但是,學生就是不說。王老師并不著急,只要學生說、說真話,就肯定。第二,王老師在上課之初就說“希望大家上作文課快快樂樂的、輕輕松松的”,我們已經感到了課堂的快樂與輕松。第三,由于在這個環節王老師穿梭在各組之中,所以孩子們表現很棒時,她往往要多次回到黑板右邊給予表揚。課堂是生活,生活就有它隨意的一面,如果時時都一本正經,還是生活嗎,還是孩子的生活嗎?)
師:香噴噴,我也想吃。誰還想吃?(一個叫王威的男同學舉手,王老師端著面走到他跟前)太幸運了!這是臺灣老師泡的牛肉面哦,好好吃一口。(王威吃。其他同學說:“我也想吃!”)他吃過了,你們就不能吃了。好,王威吃了,有一個任務。(王威說:“有任務啊?”)對。請你說說看,什么感覺?吃起來——
生:我吃(笑)吃起來這個面呢,味道很辣。
師:很辣。很棒。我們給他拍拍手。
(學生拍手。老師又讓這一組爬上一格。)
生:謝謝老師!
(這會兒,學生說“謝謝老師”就不用提醒了。)
師:有沒有補充?
生:我覺得王威吃了,可以用一個字形容——爽!
師(給這一組爬上一格):我們給他拍拍手好不好?
生:謝謝老師!
師:有沒有人要補充?第三組趕上來了!
生:辣味十足。
師:辣味如何?十足。(給第三組爬上一格)
生:謝謝老師!
(此時,王老師發現除了第一組外,其他五個組都得到了表揚。王老師看了看黑板上的格子,驚訝地看著第一組的同學,笑著說:“第一組,好,等一下還有機會。”)
(點評:從上課到現在已經快6分鐘了,好像還沒有進入“正題”,但是,我們感受到課堂教學的真實和民主、感受到課堂教學的真正的生活氣息、感受到老師的教學理念逐一轉化為教學行為——別人得到表揚,我們要給予祝賀,自己得到表揚,要給表揚者以感謝。這可能比老師教了什么、學生學了什么來得重要。)
二、循序漸進,感悟語言美,享受快樂
(一)感受疊詞的美
師:剛才,我聽到小朋友說“香噴噴”對不對?
(把準備好的古香古色的寫有“香噴噴”的黑板條——“香噴噴”三個字是毛筆豎著書寫的,周圍用中國傳統的花邊裝飾,然后塑封,貼上一塊塊圓形小磁鐵——這就是王老師的教具,貼在黑板上。)
生:對!
師:還有小朋友說“辣辣的”。(王老師依次把寫有“火辣辣”“熱乎乎”“羞答答”等的黑板條貼到黑板上,并要求學生齊聲讀出來。)我們形容味道是辣辣的、香噴噴的,這是不是自己的心里感受?這個句型在語文課上有沒有學過?
生:有。
師:這叫什么格式?
生:叫“ABB”。
師(驚訝不已):全部都爬上一格,好不好?(把各組都往上提一格)哦,怎么不拍手?
生(拍手):謝謝老師!
師:這些是“ABB”式,我們再念一遍。
(學生齊讀。)
(點評:王老師的教具透露著濃厚的中國古典文化氣息,可謂匠心獨具。整節課,王老師除了用麥克風外,沒有用任何現代化媒體,就是一張嘴、一支粉筆,簡簡單單教語文,但看似簡單,卻蘊涵豐富——從那古香古色的教具就可見一斑。)
師:考考你!(學生一時沒有反應,王老師提高聲調)考考你!
生:盡管考!
(點評:“考考你!”是王老師組織課堂教學的第二“口頭禪”,也很有效果。)
師(把寫有“平平安安”“高高興興”的黑板條貼在黑板上):好,“ABB”式學了,我們再來看“平平安安”“高高興興”。
(學生齊念。)
師:這叫——
生:AABB。
師:可以說一些跟我一樣的嗎?
生:來來往往。
師(驚訝不已):哇!來來往往。給他拍拍手。
生:仔仔細細。
(學生說出“老老少少”“紛紛揚揚”“漂漂亮亮”“紅紅火火”等。)
師(給各組表揚,都爬上一格):哦,太棒了!再來一個,很難哦。考考你!
生:盡管考!
師:太棒了!(貼上“柔柔的風”“淡淡的云”,學生齊念。)有沒有誰能說出這樣的句式?
生:綠綠的葉。(說完還想說。)
師:好,不能說太多,把機會讓給別人,(學生拍手)后面的同學。
生:藍藍的天。
(學生說出“青青的葉”“濃濃的霧”等。)
師:越來越難嘍。考考你!
生:盡管考!
師(貼出“又跑又跳”“爬上爬下”):現在很難嘍,有重復的字,又有不同的字,這叫什么格式?
生:ABAC。
師(驚訝不已):啊!啊!這么厲害!誰還能說?
生:自由自在。
(學生還說出“不依不饒”“又唱又跳”等。)
師:親愛的——
生:在這里!
師:好。像這樣的ABB、AABB、ABAC的詞,大家念一念。
(學生齊聲讀,越讀越快,越讀越興奮。)
師:這樣的詞叫做什么,知道嗎?叫“疊詞”。為什么要用疊詞呢?“香”為什么要說“香噴噴”呢?小朋友看了下面這幾個句子就知道了。
(點評:這個環節,進入了“正題”——疊詞。當然,對于大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說幾個“ABB”“AABB”“ABAC”式的疊詞,猶如“小菜一碟”。但是,我們感受到王老師對于學生的表現是如此的驚訝,如此的欣賞,這是不是更加激起了孩子的欲望、激活了孩子的潛能,使優秀的更加優秀、不夠優秀的也優秀?這種課堂氛圍,在我們的課堂是很少見的。正如課后,王老師說:“我們是把課堂‘炒’得熱熱的。”課堂熱烈一些、學生激動一些,又有什么不好呢?)
(二)感受運用了“類疊法”的句子的美
師(出示寫有“這碗牛肉面香辣有味,真是好吃”的黑板條):讀句子。
(學生齊念。)
師:這句話說到王威的心里去了。我昨天晚上就想偷吃了。
(師再出示寫有“這碗牛肉面聞起來香香的,吃起來辣辣的,真是好吃”的黑板條貼在第一個句子左邊。學生齊念。)
師:右邊這個句子是老師臺灣的學生“一毛”寫的,左邊的句子是“二毛”寫的(邊說邊在黑板上用粉筆快速勾勒出“一毛”“二毛”的漫畫式形象,引得學生大笑),你覺得一毛寫的句子好還是二毛寫的句子好呢?
生:我覺得都差不多,一毛的更簡潔一點,二毛的更具體點。
師:二毛寫得更具體一點,講得好,掌聲送給他。你覺得二毛為什么要加上“香香的”“辣辣的”?來,大家念一念。
(學生齊念二毛的句子。)
師:再念念一毛的句子。
(學生齊念一毛的句子。)
師:有沒有誰跟剛才這位同學的想法不一樣,覺得二毛說出了你的感覺?
王威:我覺得二毛說得更具體,更能體現這碗牛肉面的“香”和“辣”。
師(驚訝不已):哦?同意的請舉手。(大部分同學舉手。)
(點評:王老師的引導,似牽非牽——尊重學生,也發揮了老師的作用。王老師對孩子的表現給予的“驚喜”“驚訝”比簡單的口頭表揚對孩子的激勵作用還大。)
師:親愛的——
生:在這里!
師:不管是一毛還是二毛,都各有特色對不對?
生:對!
師:我們再來看一組句子,好不好?有一天晚上啊,停電了,你們家停過電嗎?
生:停過。
師:如何?
(學生七嘴八舌,有說“很過癮”的,有說“不要寫作業的”,有說“好玩的”……)
師:好,一毛又說話了——(出示“停電的晚上屋里黑,好可怕啊”,學生齊念。)你們念得確實有點可怕。看二毛是怎么說的——(出示“停電的晚上,屋里黑漆漆的一片,我的心怦怦直跳,好可怕啊”,學生齊念。)
生:我覺得二毛的句子比較完整。
師:你覺得完整,好,請坐。
生:我覺得二毛寫得更具體,還用上了很多形容詞。
師:更具體,用上了很多形容詞,很好,請坐。
生:我覺得一毛、二毛怎么這么害怕,我都不覺得害怕。(學生大笑。)
師(笑):哦,很好,下次停電,大家就打電話給你(做打電話的手勢),說“子健(學生名),講故事給我聽。”(師生笑。)
(點評:這三位學生說的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第一、第二位學生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思考的,而第三位學生好像是“搗蛋”,王老師怎么對待呢?“哦,很好,下次停電,大家就打電話給你,說‘子健,講故事給我聽’。”多么親切自然,多么風趣幽默,多么睿智機敏。如果不是“眼睛看著孩子,心中裝著孩子,頭腦想著孩子”,如果老師不具備一顆童心,如果老師不是“把學生的每一件事都當作我和學生一起成長的經歷”的話,是很難這樣做的。)
師:沒問題,我們再看一個句子。我昨天在武夷山,覺得武夷山很美。晚上來到福州,住在賓館,我覺得福州真是好地方,我心里有一些想法。(出示“這兒有風有云,景色真美”,學生念。)我好想搬來這里住哦!(學生笑)有沒有人愿意收留我?(生答“有!”)謝謝。請念這一句。(出示“柔柔的風,淡淡的云,這兒的景色真美”,學生念。)現在,你們是主人,你們希望我用一毛的句子,還是二毛的句子?
生:二毛。
師:怎么樣,是不是覺得更美啊?
生:我之所以覺得二毛的句子更美,是因為他用上了“柔柔的風”“淡淡的云”。“柔柔的風”“淡淡的云”更能讓人覺得這兒的景色的美。
師:說得太棒了。
生:風和云到處都是有的,可是“柔柔的風”“淡淡的云”是不常出現的。
師:可見我在這兒的心情很愉快,對不對?
生:我還要補充,按一毛說的“有風有云”,到處都有風有云,不能體現這兒很美。
師:好不好?(讓所有的小組都往上爬一格。)
生:謝謝老師!
(點評: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三對句子的比較,讓學生自己體會用疊詞與不用疊詞的不同。這個環節有三個特點:一是形式活潑,貼近兒童。如王老師為學生設計了兩個漫畫形象——“一毛”“二毛”,使學生有一種親切幽默感。二是材料貼近兒童生活,從現實生活中來。如第一句“這碗牛肉面……”剛剛“吃過”;第二句“停電的晚上……”大家都有這種經歷;第三句“柔柔的風,淡淡的云……”不僅人人都感受得到,而且還寄予了無限的情感——思想教育自然而然,毫不雕鑿。三是訓練的過程、思維的展開、學生的進步,都循序漸進、漸入佳境。這與王老師的從容、寬容、激勵、賞識等是緊密聯系的。)
三、“小試牛刀”——創作短詩,創造快樂
(一)打開思路,展開想象,說一說
師(小結過渡):有疊詞的句子是不是感覺不太一樣?用“柔柔的風”“淡淡的云”,感情是不是更濃厚一點點,而且,主題更突出出來了?在臺灣,我們把它叫做“類疊法”。(出示“類疊法”,學生齊讀兩遍。)
師:今天,我們看看四(3)班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可以用上類疊法。我們的作家、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就是偷偷地用了這些類疊法。在你們的課文上,有沒有發現有的作者偷偷地用了這些東西?(生:有!)現在,你們每一個人都是作家,你們也試試看,也在你們的文章里用類疊法,可以嗎?(生:可以!)今天,我要考考你!
生:盡管考!
師:我的題目是“0”。
生:自由發揮?
師:對,自由發揮,由“0”想到什么?
生:考0分。
生:雞蛋。
師:能說一個句子嗎?圓圓的0,像什么……
生:像雞蛋。
師:再說一次。
生(情急之下說錯了):圓形的雞蛋,像圓滾滾的雞蛋。
師:“圓形的雞蛋,像圓滾滾的雞蛋”,是嗎?
生:老師,句子有毛病。
師:沒關系,我們再說,由雞蛋還想到什么?
(點評:孩子說的句子有毛病,老師說“沒關系”,這是寬容,我們從孩子的表情知道了寬容的巨大力量。)
生:鴨蛋。
生:看到圓圓的雞蛋,我想到紅撲撲的臉蛋。
師(驚訝不已):紅撲撲的臉蛋,超棒的!還想到什么東西?
生:考0分,(笑)從考0分想到媽媽打。
師:你可能想到0分,還可能想到——
生:數學中的得數。
(點評:這就是孩子,這就是真實的課堂。課堂并不是你想象的,你想讓孩子說什么孩子就說什么,孩子一說就能說到你的心坎上。老師不能想當然,不能代替孩子,只能引導孩子、點撥孩子、鼓勵孩子。我們看王老師怎么引導……)
師:好,你知道嗎,我想到橘子(舉起實物),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師:可不可以想到蘋果?
生:可以。
師:如果下雨天,又可以想到什么?
生:太陽。
生:雨滴。
師:小小的0是——
生:雨滴。
師:大大的0是——
生:太陽。
師:有沒有紅色的0?有沒有綠色的0?
(學生七嘴八舌,議論紛紛:蘋果、西紅柿、草莓、楊梅、綠豆、西瓜……)
(點評:老師這么一引導,學生的思路就打開了。)
(二)小組合作,集思廣益,寫一寫
師:好,整個組一起想想看,從0可以想到什么。我們寫一首詩,可不可以?時間5分鐘。寫好了悄悄告訴我。我看哪一組合作得好,就給哪一組加分。好,開始。
(小組合作,共同在老師事先發給的作業紙上寫一首詩。)
(點評: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進入課程改革以來,人們關注最多、批評也最多的學習方式之一。王老師怎么組織與實施合作學習呢?我們看到:第一,合作有明確的目的;第二,合作有十分的必要——一位學生無法完成短詩的創作;第三,充分的準備——設計好的作業紙,先指導說一說;第四,充足的時間,共12分19秒;第五,精心細致的指導。在這十幾分鐘時間里,王老師始終都沉到各組,彎著腰、俯著身子與學生交談,有時傾聽、有時指導、有時糾正……六個小組,王老師每一組都到過,其中有四個組到過三次,還有兩個組到過四次。每一次都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認真、仔細、耐心地傾聽與指導,毫不馬虎、毫不做作!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有效、才有益。當然,這需要一個較長的實踐、反思的過程。)
四、展示成果,分享喜悅,讓快樂繼續
師:親愛的——
生:在這里!
(王老師的目光注視著每一個同學,叫“親愛的”四遍,直到同學們注意力都集中了。)
師:我剛剛發現很多小朋友做了插圖,很好!因為紙比較小,我可不可以請每一組派一個小朋友起來念?請問,同學念的時候,你們要——
生:仔細聽。
師:仔細聽,聽聽他有沒有用上疊詞,用得好不好。
(點評:“寬嚴有法,寬嚴有度”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對于孩子的思考與表達,王老師以“寬”為主,旨在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激勵孩子自主參與,同時也享受學習的快樂。對于孩子的學習習慣、情意品格,則從“嚴”要求,毫不松懈,并且把個體納入到集體中,培養集體榮譽感。)
第一組:小小的0,像一滴露珠/大大的0,像一根圓圓的吸管/變形的0,像一個可愛的不倒翁/圓圓的0,像一個燦爛的太陽/0啊0,你真是一個變化多端的魔術師。
師:說得好不好?(拍手)我想一次上兩格可不可以?就是沒有聽到掌聲。
生(拍手):謝謝老師!
(點評:我們還記得,在第一個環節,王老師曾經提示第一組“還沒有爬上一格”,并且說“后面還有機會”。這會兒,第一組已經快“登頂”了,王老師就讓這一組先“登頂”——最棒的!)
第二組:大大的0是西瓜/大大的0是圓月/大大的0是火紅的太陽/小小的0是大米/小小的0是葡萄/小小的0是眼球/黃澄澄的0是橘子/紅彤彤的0是蘋果/紅撲撲的0是臉蛋/0啊0,無處不在/只要你們細心就會發現它。
師:講得好不好?
(掌聲。王老師也把這一組升到頂。)
生:謝謝老師。
第三組:紅彤彤的秋天(題目)?搖秋姑娘穿著金黃衣裳,帶著豐收的景象,悄悄地來到了果園。她打開了歡樂盒,為紅彤彤的蘋果抹上胭脂;她又為紫瑩瑩的葡萄涂上彩光;她又為又紅又大的橘子披上新裝……秋姑娘看到五顏六色的水果們,輕輕地笑了!
師(驚訝不已):哇!你們有沒有發現,他們還用了ABAC式,太棒了!(爬格子表揚,到頂。)
……
師:親愛的——
生:在這里!
師:你們寫出來的東西都非常棒,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原來寫的和修改的有沒有不一樣?
生:有!
師:有什么不一樣?原來想的時候,可能是用“圓圓的0”“大大的0”“小小的0”,如果加上自己的一點點感情,是不是就不一樣?
生:是!
師:那,因為今天上課的時間就這么短,下一節課的時候,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作品,再修改,然后放大,貼在教室里的黑板上,那肯定每個人都是什么?
生:小作家!
師:小作家,對!還是特級、超級小作家。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點評:記得多年前,于永正老師說過:教師是最偉大的評獎師,可以毫無保留地“封”這個孩子為“文學家”、那個孩子為“科學家”,等等,不要花一分錢,可是對孩子來說,卻是莫大的鼓舞。沒準兒什么時候,一位大文學家、大科學家就在你的期待中誕生。——王家珍老師深諳此道。“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對于語文課中的人文精神的傳授,于永正老師曾說要遵循“三多三少”原則: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理性,多些情趣。——王家珍老師正是這樣做的。)
反思:我認為王老師的課,氣氛熱烈,輕松愉快,其樂融融。
關鍵詞一:歡笑
微笑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表現。我們看到,王老師整節課都面帶微笑,還不時地笑出聲,哪怕是面對孩子不佳的表現,比如他們啟而不發甚至啟而“亂”發時,王老師都是從容地、寬容地、笑容可掬地應對。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備感安全甚至溫馨,又如何不笑呢?所以,孩子的臉上時時洋溢著燦爛的笑,還時不時開懷歡笑、哄堂大笑。語文課,書聲瑯瑯+笑聲朗朗——令人神往。
關鍵詞二:鼓勵
“每個孩子的生命都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賞識來到人間的。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不一樣的爸》,見《南方周末》2001年4月26日)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賞識、同學的贊賞來到學校,每個學生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這一個”?你看,王老師的課堂沒有一句批評的話,甚至連一次眉頭也沒有皺過!賞識孩子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親愛的”是賞識,“拍拍手”是賞識,驚訝驚喜驚嘆是賞識,風趣幽默的提醒是賞識,不究根問底地“糾錯”也是賞識……更為重要的是,王老師把對個體的賞識置于群體之中——“爬格子表揚法”,最后各小組都“置頂”——都是最棒的!賞識孩子的核心是對孩子的理解、對孩子的尊重、對孩子的期待—— 一個字——愛!
關鍵詞三:趣味
學習首先是很有趣、很有味的事,所以,人人都要學習。如果學習首先是件苦差事,那為什么人人都要去受苦呢,尤其是天真可愛的孩子?當然,要使學習有趣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效學習來自有趣的心靈。”(臺灣林文生)是的,首先,老師要擁有一顆“有趣的心靈”,指導學習才會“有趣”。比如,王老師把“一毛”“二毛”請進課堂,并且在黑板上畫出如此滑稽的漫畫形象,等等。
關鍵詞四:生活
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一段經歷,課堂是師生共同“經營”的一種生活。“課堂是生活”有這么四重含義:第一,生活,首先是真實的,無法預演的。因為真實就必定有陽光雨露、風花雪月,也有狂風暴雨、天災人禍,只是課堂生活中的“狂風暴雨、天災人禍”可以人為地控制和化解。我們看王老師的課堂生活,充滿“陽光雨露、風花雪月”,多好!第二,課堂學習材料來源于學生生活,教學要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如王老師用的“牛肉面”,王老師說的“停電的晚上……”,王老師信手拈來的在福州賓館的所見所思,等等,都充滿生活氣息。第三,生活中的人是平等友善、相互尊重、彼此關心的;生活中的人與人的交流總是親切的、朋友聊天式的,有時還是游戲式的,而不是人人都一本正經、時時都正襟危坐的,那樣的生活就不“生”不“活”,就不是生活。整節課王老師沒有多少正經的說教,有的只是對話;沒有多少“拉長臉布道”,有的只是小朋友式的聊天。第四,人在生活中的成長總是曲曲折折的、日積月累的,但總體方向是向前的。只有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才能從容面對,在關鍵時候扶一把、拉一下、指點幾句、鼓勵幾聲。
關鍵詞五:合作
關于合作,在前面的點評中,已經論述過,不再贅述。
總之,這一切,都緣于老師對教學、對學生的愛;緣于老師對自己的愛——愛自己,方能愛他人;緣于老師對孩子的尊重、對“師生人格平等”的理解、對民主和自由的課堂的不懈追求,更為重要的是,王老師把這些觀念上的東西化作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清的東西——教學行為。
當然,課堂過于熱鬧、過于熱烈,也不利于學生深度思索、縝密思考。正如王老師在評價大陸的課和臺灣的課時說的:“如果把大陸和臺灣的課合二為一的話,(形成的課)就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