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下面的句子:
1.筆者在學校工作了三十五年,至今,耳聞目睹過本市范圍內幾件關于學校里的惡性事件,有的是學校領導麻痹所致,有的是外部環境造成。其中淹死和被車碾死的占80%以上,這不能不讓人“心有戚戚焉”。(《新安全》2004年第12期)
2.雖然有70%的同學表示理解《數分》的價值,但是幾乎所有同學對課程難度都“心有戚戚焉”。(《文匯報》2005年1月14日)
3.國家發改委宣布,從3月26日起適當提高成品油價格水平,同時將對石油開采企業征收特別收益金。……在歡呼雀躍之后,筆者卻又心有戚戚焉,原因在于,中石油即使向國家分紅,與咱們老百姓又有何干?如果石油暴利稅順利征收完畢,那么這筆費用將用于何處?我想,對于絕大多數的公眾來說,更為關心的,是數以百億計的暴利稅將用于何處……政府能否將這筆不菲的稅收還利于民?(《南方都市報》2006年3月30日)
4.或許被NBA免費午餐“寵”習慣了,記得后來和我同住的陳敏從鹽湖城客場歸來后,興沖沖地掏出一盒曲奇餅干,說是場地上的小女孩派送的。“太好吃了,我應該多拿一盒的!”她興奮地嘟噥著。后來經過我們偵察發現,那都是些打工的學生拿來募捐的餅干,一般拿了就要給錢的。這一事實讓她為此羞愧了一晚上,從此對場地的美食“心有戚戚焉”。(《江南時報》2004年5月25日)
這4個例子中都用到了“心有戚戚焉”這個成語,但用得對不對呢?“心有戚戚焉”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為了使齊宣王接受自己的仁政思想,先肯定了齊宣王有仁愛之心。他對齊宣王以羊易牛去釁鐘一事作出這樣的分析:大王并非出于吝嗇而以小易大,而是不忍心看到牛無罪卻走向死地,這就是“仁術”的表現;只不過是關注了牛而忽視了羊罷了。于是齊宣王高興地說:“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意思是說:“我只是這樣做了,回過頭來反問自己,卻說不上所以然來。先生您這么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楊伯俊《孟子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11月版)“心有戚戚焉”中的“戚戚”,楊伯俊解釋為“動心的樣子”;《辭海》釋為“心動貌”。“心有戚戚焉”后來一般用來形容能夠打動人,能夠說到別人心坎里的話。例如:
1.這書在贊揚中國人節儉、勤勞的同時,也毫不客氣地指出了國人的種種陋習,諸如死愛面子、缺乏時間觀念、因循保守等等。這些指責對于一直思考著中國國民性的魯迅來說(應為“一直思考著中國國民性的魯迅對于這些指責”),一定是“心有戚戚焉”。比如,史密斯說中國人愛顧全“面子”,只要“給了面子”,什么事情都好辦。魯迅先生對此發表過相似的見解,他在多篇文章中對中國人好面子的心態做了淋漓盡致的諷刺和分析。(《北京日報》2006年2月20日)
2.我覺得我的小說之所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就因為它寫出了人性在官場中的復雜,讀者“于我心有戚戚焉”。(《南方周末》2005年1月20日)
3.6月24日,北大法學院教授賀衛方發表了一份他本人暫停招收碩士生的公開聲明。他決定,他自2006年起,不再招收法律史專業研究生,因為“現行法學研究生入學考試設計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缺陷,即便教師都反對,決策者卻依然我行我素”……北京大學一位文科博導看完賀衛方的聲明后感慨:心有戚戚焉。但是,他不愿意像賀衛方那樣,公然指責有關行政部門。(《中國青年報》2005年6月29日)
這3個例子中的“心有戚戚焉”都是“心動的樣子”,是說對“書中所指責的國人陋習”,對“小說揭示的人性在官場中的復雜”,對“賀衛方的聲明”,很認同,引起了共鳴,是使用正確的例子。而前面4個例子中的“心有戚戚焉”都用錯了:例1是說對學校里的惡性事件深感哀痛,例2是說對難度大的課程感到憂懼,例3是說對“數以百億計的暴利稅將用于何處”表示憂慮,例4是說“對場地的美食”產生了戒備的心理。這些作者大概是把“戚戚”當作“憂懼”的意思來用了。在古代作品中,“戚戚”有時是解釋為“憂懼的樣子”,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陶潛《五柳先生傳》)但在“心有戚戚焉”這個成語中,“戚戚”只能是“心動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