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常常令人匪夷所思,但細究起來也不全是無稽之談。
近年來“個人官方網站”的說法隨處可見,比如“劉翔全球個人官方網站”“章子怡官方網站”,著實令人費解。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官方”意為“政府方面”,如“官方消息”“官方人士”等;“官方網站”顧名思義是政府方面的網站,“個人官方網站”照直理解就是個人的政府網站,這顯然違背常理——“官方”向來是相對于“民間”或“個人”而言的。那么,這個自相矛盾的說法究竟從何而來,又為何能廣為流傳呢?
借助“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良好的歷時檢索功能,我們在《當代體育》2001年第16期《我們是語言大師》一文中找到這樣一句話:“本期推介的最精彩的一句話出自庫爾尼科娃的官方網站,是一句廣告詞:‘絕無病毒’。”這是筆者查到的將“官方網站”使用于“個人”的最早案例。
按圖索驥,我們找到了這個庫爾尼科娃的“官方網站”,其站名為“the official website of Kournikova”,看來“官方”一詞譯自“official”。查閱英漢詞典發現,英語中的“official”作為形容詞主要有兩個義項,一是“公家的”“公職的”“公務的”“官方的”;二是“正式的”“禮儀性的”。就“the official website of Kournikova”而言,既然網站是屬于庫爾尼科娃個人的,顯然只能采用義項二中的“正式的”,正確的譯法應為“庫爾尼科娃的正式網站”。
為什么“庫爾尼科娃的正式網站”翻譯成漢語就變成了“庫爾尼科娃的官方網站”了呢?不管當初是無意誤譯還是有意曲譯,為什么國內的網絡在隨后幾年里都義無反顧地將錯就錯,乃至出現了“個人官方網站”遍地開花的局面呢?
稍加留意便不難發現,使用“官方網站”或“個人官方網站”這類名稱的個人,不是體育界的明星便是演藝圈的大腕兒,普通網民的網站極少使用“官方”二字。原因何在?我想,普通網民一無眾人追捧,自然就沒有同名網站的困擾;二無盛名之累,自然也沒有廣而告之的必要。而文娛體育明星則不同,他們往往是公眾矚目的焦點,擁有大批“粉絲”追隨,許多以他們名字命名的網站往往是他們的崇拜者自發創辦的,關于他們的消息來源紛紜駁雜,這就迫切需要一個能傳遞明星本人真實聲音的權威網站,用于發布公告,正人視聽,同時擔負起提升知名度、保持吸引力、溝通追星族等職責。這樣,這類明星網站在功能上更類似于面向公眾的政府、團體、企業一類的“官方網站”,而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個人網站”。此外,數千年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使得“官方”一詞所隱含的唯一正統性、極端權威性遠非“正宗、正式、權威”等詞能比,因此,明星們選用響當當的“官方網站”這一名稱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個人官方網站”正如當初的“紅墨水”一樣,是不斷涌現的新事物帶給語言的難題。
那么,到底是“個人官方網站”這種說法漸漸淡出網絡,還是我們的詞典給“官方”一詞修訂義項呢?我們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