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設計
一、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音韻節奏、情感表達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學本單元時宜從指導學生掌握誦讀現代詩歌的技巧入手,引導他們領悟詩中豐富的人文內涵,逐步激發起他們賞讀詩歌的興趣。
二、單元設計思路
本單元的四首抒情詩感情真摯、想象豐富、語言明快曉暢,都適合初中學生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以及抒情方式,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揣摩品味詩歌精美凝練的語言,獲得美的熏陶。
三、單元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詩歌,在誦讀中體悟詩歌所蘊涵的人文內涵和審美情趣。
2.通過朗讀、背誦、比較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
3.初步嘗試用詩歌的形式抒發內心感受,領悟詩歌的基本特點。
四、課時分配
《我愛這土地》2課時,《鄉愁》2課時,《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2課時,《紙船》1課時。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我愛這土地》通過一只小鳥的歌喉抒發了對歷經磨難的祖國的摯愛。這首詩文化歷史感厚重,但主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較遠,教學時可重點介紹詩歌產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創作該詩時的沉痛心情;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這首詩的語言特點,重點放在體味現代詩歌的基本特點上。象征手法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擬采用誦讀、感悟的方法,通過“誦讀感知—揣摩領悟—鑒賞熏陶”這三個環節的教學,引導學生研讀詩歌,獲得審美體驗。
二、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領悟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2.把握詩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情境創設:運用多媒體播放日軍侵略中國的音像資料,創設學習情境。
2.背景鏈接: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入侵中國,在這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中華兒女紛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詩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創作了《我愛這土地》,表達了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憤恨。
3.作者鏈接:艾青(1910-1996),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9年赴法國學習繪畫,開始接觸歐洲現代派詩歌。1932年回國,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不久因思想激進被捕入獄,在獄中寫出了他的代表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誦讀感知
1.誦讀全詩:學生誦讀全詩,走進文本。可采用齊讀、范讀、跟讀等形式。
2.整體感知: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全詩。
(1)關于全詩的思想內容——這首詩以鳥兒眷戀土地作比喻,抒發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深情,從而鼓舞人民為民族的解放而斗爭。
(2)關于全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3.誦讀指導:
為了增強誦讀效果,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教師作適當的誦讀指導:(1)把握語氣、語速,朗讀這首詩時語氣、語速應該是沉郁緩慢的。(2)注意節奏和重音。
4.誦讀評價:
要求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全詩,并根據誦讀指導的要求對誦讀情況進行評價,可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形式。
(三)揣摩領悟
1.把握象征手法:
(1)了解象征這種修辭手法。(2)找出詩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聯系寫作背景探究它們的象征意義。
2.品味詩中富有表現力的詩句。可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后進行評析、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示例一:“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一句中的“也”和“嘶啞”用得好。“也”表達了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語氣堅定,具有感染力;“嘶啞”用來形容鳥兒的歌唱,給人以悲壯之感,可以把它理解為詩人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號。
(四)鑒賞熏陶
1.比較閱讀,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要求學生將這首詩與課后的《中國的土地》作比較,思考兩首詩的異同,并在小組內交流。
2.配樂齊聲朗讀《我愛這土地》,體驗詩歌的藝術之美。
四、拓展延伸
課外閱讀一兩首艾青的詩,并作簡要的讀書筆記。
(安徽省安慶市教研室劉和程)
《鄉 愁》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鄉愁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情結,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的一曲。因為它抒寫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時代,由海峽對岸的游子抒發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可讓學生反復誦讀,體味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之情,理解詩歌中的意象之美,同時初步掌握用詩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朗誦現代詩歌的基本方法。
2.在誦讀中體味詩人濃烈的懷鄉之情。
3.學習作者運用鮮明的意象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江河水》)
曾有這樣一位詩人,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從此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從求學美國到謀職香港,其間他多次想回到大陸看看,可惜均未成行,無奈中,他于1972年寫下一首飽含思鄉之痛的詩——《鄉愁》,他就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如煙似霧的鄉愁世界。
(二)誦讀中感知
1.教師范讀,語調緩慢、深情。同時配樂《春江花月夜》。提問:你從中聽出了什么?
2.再讀:學生自由誦讀全詩。注意讀準節奏,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3.三讀:指定兩位同學誦讀,并請他們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讀,引導學生初步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4.歸納朗讀方法:
(1)劃分朗讀的節奏:節與節間停頓二拍,句與句間停頓一拍。
(2)確定朗讀的重音:抓住關鍵詞語,以及富有表現力的修飾語。
(3)把握感情基調:深摯、綿長的思念。
(4)把握語調:低沉略帶哀傷;把握語速:緩慢。
5.音樂響起,全班同學自由朗讀。
(三)研讀中感悟
1.這首詩曾撥動了千萬人的心弦,請同學們談談它究竟好在哪里。
小組合作討論并圈點批注。教師可出示下面兩個問題引導學生:(1)將每節相同位置的語句進行歸類賞析,看看哪一處寫得最感人。(2)你對詩中哪一節印象最深,為什么?
教師評價,歸納整理。如:
(1)意象很感人。小時候(郵票)→長大后(船票)→后來(墳墓)→現在(海峽)。
(2)情感很感人。主題逐步升華,尤其第四節中詩人個人的悲歡與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鄉愁詩不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暗含了詩人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這首詩表達的不只是個人情感,而是千千萬萬海外游子的戀國思家的民族情感、愛國情感,可謂“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
2.根據大屏幕提示背誦全詩。
四、拓展延伸
1.探究中國文人的鄉愁情結:
詩中化抽象的鄉愁為形象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種化抽象為形象的寫法在我國古詩詞中是經常運用的。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積累,說一說表達鄉愁的詩詞句。
2.說說自己對鄉愁的感悟:
在剛才的品味中,詩人、詞人化抽象為形象的詩句生動地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讓“愁”具體可感。請同學們選取一個物象,展開聯想和想象,用“鄉愁是……”這一句式表達,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幾句話。(用多媒體播放能讓人引起鄉思的秋夜畫面。)
說明:學生只要能用恰當的物象表示鄉愁即可,句子長短不限。最后可以在全班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將這些句子連綴成篇。
3.閱讀于右任的《望大陸》,品味這首詩與《鄉愁》課文的異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有國殤!
(安徽桐城市二中汪玉清)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這是一首感情濃烈的抒情詩,教學時可重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意,領悟主旨,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適當聯系時代背景,使學生明白詩人為何要寫這首詩。抓住關鍵詞句,通過討論點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主旨。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中形象的語言。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是一首歌唱青少年的抒情詩。1938年作者從四川來到了延安,在那里,他親眼目睹了根據地人民火熱的革命生活。那種快樂、充實、民主的全新生活,使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為少男少女們祝福。1942年,詩人滿懷激情地寫下了這首詩。
(二)誦讀感知
1.指導朗讀:
(1)指名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2)教師點撥: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很明顯,是奔放快樂、積極向上的,朗讀時語速可稍快,語調可適當高亢一點,尤其是排比性的詩句,要讀得有氣勢一些,同時要讀準節奏,表現出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3)教師示范朗讀或播放錄音。
2.齊讀詩歌,交流感受:
學生談自己讀后的感受,教師可引導他們從思想內容、創作構思、表達效果等方面談認識,并加以適當點撥。
3.領悟主旨:
(1)詩的第一節歌唱了幾種事物,這些事物具有哪些共同點?
(2)作者為什么要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3)集體朗誦詩歌,深入領會詩歌主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品味語言
這首詩充滿了想象力,它具體表現在哪些詩句中?這樣寫好在哪里?學生自由朗誦詩歌,并開展小組討論。
1.詩人要求自己的歌聲“飛到年輕人的心中”,在詩中他是怎樣讓歌聲“飛”去的?
2.怎樣理解“輕輕地從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憂傷”?
(四)質疑、討論
學生自主質疑,師生互動,合作探究、討論、答疑。
示例一:詩的第三節揭示了“我”的歌聲的內容和來源,請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說一說它具體是什么。
示例二:詩的第四節寫了詩人在新事物、新思想的感染下發生的一些變化,它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比較閱讀《畢業歌》。
(安徽省安慶市一中陳五杰)
《紙船》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紙船》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一首散文詩。教學中,可采用誦讀感知—揣摩語句—比較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審美情趣。課后,讓學生嘗試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展示自己的個性,感受創造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人筆下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兒童世界。
2.品味詩歌樸素的語言、明快的風格,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許多同學都玩過紙船,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玩紙船的時間、地點、感受。(學生自由發言)我們看到紙船,就會想起童年的點點滴滴,那種感覺很美好。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散文詩:《紙船》。
(二)檢查預習效果
讓學生展示自己在課前搜集和整理的關于泰戈爾的資料,全班交流,最后教師用屏幕展示主要資料。
(三)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1.首先學生自由朗讀,教師相機指導,然后教師范讀,最后學生齊讀。
2.思考:“我”每天把紙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我”期望什么,夢想什么?(指導學生用詩中的句子來回答。)
(四)揣摩領悟,把握要點
1.小組活動,思考討論:
(1)你覺得詩中的“我”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從哪里可以看出?(注意限制、修飾性的詞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全班交流:
(1)這是一個天真的孩子,從“我用大黑字寫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紙船上”可以看出。
這是一個執著的孩子,從“我每天把紙船一個個放在急流的溪中”可以看出。
這是一個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從“我投我的紙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見小朵的云正張著滿鼓著風的白帆”可以看出。
這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從“我把園中長的秀利花載在我的小船上,希望這些黎明開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帶到岸上”可以看出。
……
(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做到邊品邊讀。注意引導學生把握不同句子的語調、長句的停頓等。注意體會一些限制、修飾性詞語的作用。)
(2)這首詩想象豐富,洋溢著一種向往自由的濃烈情緒,折射著詩人童年的種種夢幻和憧憬。
3.帶著感情再讀詩歌,進一步理解詩的思想內涵。
四、拓展延伸
(投影冰心的《紙船》)
1.泰戈爾的《紙船》與冰心的《紙船》有哪些異同?
2.如果你也有一艘可以載夢的船,你將放進怎樣的夢?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寫一首小詩。(用形象、具體的事物表達自己的夢想。)
3.以“我的夢想(希望)”為題寫一首小詩。
(安徽省安慶市石化一中左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