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竿入城[1]
魯[2]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3]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4]。
俄[5]有老父[6]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難點注解】
[1] 本篇選自《笑林》。
[2] 魯:魯國,周代諸侯國名。
[3] 初:起初,開始。
[4] 計無所出:想不出辦法。
[5] 俄:一會兒。
[6] 老父:對老年男人的尊稱。
【短章新解】
這個故事很常見也很容易懂,但是其豐富的寓意給我們帶來的卻是多元的思考、深刻的啟示。首先,從整個故事的本意來看,它諷喻的第一對象乃是“見事多矣”的老父。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的老先生給執竿入城的魯人出的主意看似合理,實際上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一個愚蠢的人,還自稱見識廣,這是對自作聰明的人的極大諷刺。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對具體事情不具體分析,憑經驗辦事容易把事情搞砸,經驗主義要不得。
其次,我們從執竿入城的魯人角度來思考。執竿入城,竿是長竿,城門大小確是有限,橫豎都進不得城門,于是這個魯人就束手無策了。我們認為并不是魯人真的“計無所出”,而是他沒有好好動腦筋,多換幾個角度試試,只有打破思維定勢的束縛,才能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長竿有長竿的用處,如果截開了可能就失去其使用價值,即使能夠拿得進城,又于事何補呢?自己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別人給你出主意,你也應該仔細考慮考慮這個主意的可行性。總之,輕信盲從是可悲的。
最后,綜合以上兩個角度,不論是執竿入城的魯人還是“見事多矣”的老父都應該打破思維定勢,開動腦筋,運用發散思維,多角度多側面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我們周圍不乏這樣的“老父”、這樣的“魯人”,我們只有克服“老父”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的經驗主義做法,丟掉“魯人”輕信盲從的思想,多動腦筋,善于創新,才能不斷解決工作學習中出現的新問題,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