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概說】
中國的戲曲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后,到元代形成了“元雜劇”。元雜劇把音樂、歌舞、表演、念白融于一體,是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
元雜劇的興盛,使元代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兩百多名,有記載可查的雜劇劇本有七百多種。元雜劇從很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人民大眾反抗壓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關漢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劇作家,他一生寫了六十多部雜劇,現存的還有18部。關漢卿的雜劇大多表現了下層婦女的苦難和斗爭,歌頌了她們的機智和勇敢。他的代表作《竇娥冤》是元雜劇中最著名的悲劇,深刻地表現了作家對社會的不滿,對弱者的同情。關漢卿的創作對后世戲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不僅是中國偉大的戲劇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王實甫也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家,他一生寫了14種劇本。他所創作的《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劇的杰作。除此以外,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還有馬致遠、白樸、鄭光祖、紀君祥等。
元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與唐詩、宋詞相提并論。元雜劇中的許多劇目一直到今天仍在戲劇舞臺上上演,有的還被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影響十分廣泛。18世紀,元雜劇《趙氏孤兒》曾流傳到歐洲,被改編成《中國孤兒》,受到了世界的矚目。
【推薦文本】
《漢宮秋》與馬致遠
馬致遠,大都(今北京)人,他的生卒年不能詳知,大致在1264年至1324年間。他年青時代情懷豪壯,追求功名,頗有抱負,但未能得到施展。他在京城生活了大約20年后,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離開大都到杭州任江浙行省務官。后來他退出官場,過著閑適的隱居生活。
《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寫的是王嬙的故事。王嬙,字昭君,是漢朝宮女,被派往匈奴和親,老死匈奴。后人悲其遠嫁,常寫歌詠她的詩。
王昭君的故事在馬致遠的《漢宮秋》中有很大的虛構,劇中昭君不愿進入匈奴境而投江自盡的情節,與作者馬致遠生活的時代有關。金亡之際和宋亡之后,都有大量宮女嬪妃和大臣妻女被蒙軍擄走,馬致遠耳聞目睹這種慘狀,因而在王昭君故事中注入新的內涵,表現了反侵略、反壓迫的主題。
《漢宮秋》的戲劇矛盾,是建立在民族沖突的基礎──匈奴的侵略威脅與漢朝無力抵御的矛盾基礎之上的。在戲劇矛盾的發展過程中,作者讓王昭君的美好性格一步步展示出來,并且在悲劇結局中得到了升華。這個美麗而堅強的農家少女,進宮時不肯行賄,在國家民族危急的時刻,又能毅然不顧個人安危,前往匈奴。昭君的凜然正氣,不但對漢朝的滿朝文武的貪生茍安是一鮮明對照,并且對于匈奴的侵略行為也是一種反抗。傳統中的關于王昭君的“薄命”觀點幾乎被一掃而光了。
劇本的第四折,描寫漢元帝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思念王昭君,《漢宮秋》的劇名即源于此。這一折的藝術描寫又以渲染戲劇氛圍見長,設置的背景是人去樓空的漢宮,元帝夢見昭君,剎那間夢醒,孤雁“一聲兒繞漢宮,一聲兒寄渭城”,元帝的思緒隨聲盤旋空中,“呀呀地飛過蓼花汀”。這樣描述更增添了濃郁的悲劇氣氛。最后,漢元帝在唱詞中說:“吾當喚不醒”,希望永遠在夢中,好與王昭君相見,這又進一步襯托出戲劇環境的孤獨和凄涼。
【經典擷英】
《漢宮秋》(第四折)
〔駕引內官上,云〕自家漢元帝,自從明妃和番,寡人一百日不曾設朝。今當此夜景蕭索,好生煩惱。且將這美人圖掛起,少解悶懷也呵?!渤?/p>
【中呂·粉蝶兒】寶殿涼生,夜迢迢六宮人靜。對銀臺一點寒燈,枕席間,臨寢處,越顯的吾身薄幸。萬里龍廷,知他宿誰家一靈真性。
〔云〕小黃門,你看爐香盡了,再添上些香?!渤?/p>
【醉春風】燒盡御爐香,再添黃串餅。想娘娘似竹林寺,不見半分形;則留下這個影。未死之時,在生之日,我可也一般恭敬。
〔云〕一時困倦,我且睡些兒。〔唱〕
【叫聲】高唐夢,苦難成。那里也愛卿,卻怎生無些靈圣?偏不許楚襄王枕上雨云情。
〔做睡科〕〔旦上,云〕妾身王嬙,和番到北地,私自逃回。兀的不是我主人!陛下,妾身來了也?!卜?,云〕恰才我打了個盹,王昭君就偷走回去了。我急急趕來,進的漢宮,兀的不是昭君!〔做拿旦下〕〔駕醒科,云〕恰才見明妃回來,這些兒如何就不見了?!渤?/p>
【剔銀燈】恰才這搭兒單于王使命,呼喚俺那昭君名姓;偏寡人喚娘娘不肯燈前應,卻原來是畫上的丹青。猛聽得仙音院,鳳管鳴,更說甚簫韶九成。
【蔓青菜】白日里無承應,教寡人不曾一覺到天明,做的個團圓夢境。〔雁叫科,唱〕卻原來雁叫長門兩三聲,怎知道更有個人孤零!
〔雁叫科〕〔唱〕
【白鶴子】多管是春秋高,筋力短;莫不是食水少,骨毛輕?待去后,愁江南網羅寬;待向前,怕塞北雕弓硬。
【幺篇】傷感似替昭君思漢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橫,凄愴似和半夜楚歌聲,悲切似唱三疊陽關令。
〔雁叫科〕〔云〕則被那潑毛團叫的凄楚人也?!渤?/p>
【上小樓】早是我神思不寧,又添個冤家纏定。他叫得慢一會兒,緊一聲兒,和盡寒更。不爭你打盤旋,這搭里同聲相應,可不差訛了四時節令?
【幺篇】你卻待尋子卿、覓李陵。對著銀臺,叫醒咱家,對影生情。則俺那遠鄉的漢明妃,雖然薄命,不見你個潑毛團,也耳根清凈。
〔雁叫科〕〔云〕這雁兒呵?!渤?/p>
【滿庭芳】又不是心中愛聽,大古似林風瑟瑟,巖溜泠泠。我只見山長水遠天如鏡,又生怕誤了你途程。見被你冷落了瀟湘暮景,更打動我邊塞離情。還說甚雁過留聲,那堪更瑤階夜永,嫌殺月兒明!
〔黃門云〕陛下省煩惱,龍體為重。〔駕云〕不由我不煩惱也?!渤?/p>
【十二月】休道是咱家動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語,不比那錦樹鶯鳴。漢昭君離鄉背井,知她在何處愁聽?
〔雁叫科〕〔唱〕
【堯民歌】呀呀地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隨煞】一聲兒繞漢宮,一聲兒寄渭城,暗添人白發成衰病,直恁的吾家可也勸不省。
〔尚書上云〕今日早朝散后,有番國差使命綁送毛延壽來,說因毛延壽叛國敗盟,致此禍釁。今昭君已死,情愿兩國講和。伏候圣旨。〔駕云〕既如此,便將毛延壽斬首,祭獻明妃。著光祿寺大排筵席,犒賞來使回去。〔詩云〕葉落深宮雁叫時,夢回孤枕夜相思;雖然青冢人何在,還為蛾眉斬畫師。
【推薦文本】
《西廂記》與王實甫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詳,但知他在泰定元年(1324年)時已去世。從《北宮詞紀》所收署名王實甫的《退隱》散曲可知他早年曾經為官,晚年退隱,至少活到60歲。主要創作活動大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著雜劇14種,今存《西廂記》《破窯記》和《麗春堂》三種。其中《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罕見的長篇巨構,共五本二十一折。
王實甫《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故事的母本是唐代傳奇文《鶯鶯傳》。金代有一本《西廂記諸宮調》,把悲劇改成了喜劇,張、崔二人最后團圓,王實甫的雜劇在思想內容上進一步深化。
劇中最后一折的【清江引】曲中寫道:“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實際上是作者正面提出的關于男女婚姻的觀點,聯系劇中展開的具體描寫來看,這種觀點是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膽挑戰。
《西廂記》的曲文常常表現為優美的詩的語言,而詩的語言和詩的意境是密不可分的。幾乎被古今所有曲家贊揚備至的四本三折“長亭送別”的曲文更是一氣渾成的組詩,這段情節上沒有多少進展,也沒有戲劇沖突的激烈轉化,只是以抒情詩的語言,敘寫主人公的離愁別恨,但它是全劇詩意最濃的部分,為后世評論家一致稱贊。
【經典擷英】
西廂記(節選)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輕遠別,情薄呵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夫人云〕紅娘把盞者!〔紅把酒科〕〔旦唱〕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回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里,險化做望夫石。
〔紅云〕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驳┰啤臣t娘,甚么湯水咽得下!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拔伣翘撁夘^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夫人云〕輛起車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后和紅娘來?!蚕隆场材┺o潔科〕〔潔云〕此一行別無話兒,貧僧準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蚕隆场驳┏?/p>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哪里?在夢也難尋覓。
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末云〕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驳┰啤尘袆e無所謂,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薄材┰啤承〗阒獠钜?,張珙更敢憐誰?謹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旦唱〕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拇逵曷兑嗣咴?,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里,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里,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隔不住淚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語囑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末云〕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后何遲?
【紅云】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旦、紅下〕〔末云〕仆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淚隨流水急,愁逐野云飛?!蚕隆?/p>
(選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