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已經(jīng)開始用沙子來輔助建造金字塔,那時候已經(jīng)有了沙雕的雛形。沙雕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式起源于美國,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已成為一項融雕塑、體育、娛樂、繪畫、建筑于一體的邊緣藝術(shù),其真正的魅力在于以純粹自然的沙和水為材料,通過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迷人的視覺奇觀,沙雕藝術(shù)體現(xiàn)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自然美與藝術(shù)美的和諧統(tǒng)一。由于沙雕不存在保存、收藏等問題,會在一定時間內(nèi)自然消解,也不會造成任何環(huán)境問題,因此被稱為“速朽藝術(shù)”。
(編 者)
【沙雕知識點滴】
◇ 沙雕是一種以沙和海水為基本材料的雕塑藝術(shù),它通過堆、挖、雕、掏等手段塑成各種造型。
◇ 沙雕只能用沙和水為材料,不允許使用任何化學粘合劑。作品完成后經(jīng)過外表噴灑特定膠水加固,在正常情況下一般可以保持幾個月。
◇ 沙雕屬于大地藝術(shù)的一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其體積的巨大是傳統(tǒng)雕塑難以比擬的,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 沙雕是一門邊緣藝術(shù),融合雕塑、繪畫、建筑、體育、戶外娛樂等各大元素。一般的愛好者不需要特別的專業(yè)訓練,所有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參與。
◇ 由于沙雕不存在保存、收藏等令人棘手的問題,在一定時間內(nèi)自然消解,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因此被稱為“速朽藝術(shù)”。
◇ 沙雕因其極強的參與性和娛樂性,被人們公認為是一種時尚、健康而富有激情的大眾旅游娛樂休閑項目。
【沙雕欣賞技法】
如何欣賞沙雕作品
沙雕作為一種新興的融體育、娛樂、雕塑、繪畫、建筑于一體的邊緣藝術(shù),在世界上興起僅有二十多年歷史。我國從1992年才開始有了與世界接軌的沙雕作品。因此很多人對如何觀賞沙雕作品還缺乏了解,或者說只覺得它好看,但說不出好看在哪里,以致難以體會沙雕作品的精妙所在。那么,如何欣賞沙雕作品呢?
欣賞沙雕,首先要看它的創(chuàng)意,欣賞沙雕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包括是否具有視覺沖擊力、是否有新意、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性。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作品是否與主題吻合。作品整體設計方案是否合理。
其次要看它的造型。沙雕是三維立體造型藝術(shù),要力爭使它在各個角度看上去都很美。整個作品的比例是否協(xié)調(diào)、外部的處理是否具有張力、形狀的表現(xiàn)力如何以及作品是否具有動感。由于沙雕作品是用沙子和水做成的,這就決定了沙雕的基本形體結(jié)構(gòu)是“金字塔”型,因此要根據(jù)沙雕作品的特性來衡量其技術(shù)上的難易程度。比如說,對沙的這一特殊材質(zhì)的使用,作品的穿透能力,作品懸空部分的多少和垂直部分的高度、光與影的把握等是沙雕作品難易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
第三要看它的質(zhì)地。如果是圓潤的,那么是否具有光澤和細膩的質(zhì)感;如果是粗獷的,那么是否在形體上給人以震撼力。尤其是彩色沙雕,更要細細品味它豐富的色澤。
一般而言,觀賞沙雕有三個最佳時間,一是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沙雕作品沐浴在七彩霞光中,色澤豐潤,變幻莫測,煞是好看;二是黃昏時,如血殘陽將其余暉灑在沙雕作品上,有一種蒼涼神秘的美感;而另一個時間則在晚上,彩燈照著沙雕,格外怪異、荒誕、夸張,讓人充滿遐想。
【沙雕作品欣賞】
作品一 魯賓遜漂流記
沙雕作為雕塑藝術(shù),應該是立體化的。觀眾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種享受。《魯賓遜漂流記》刻畫出一個孤島求生的頑強形象。作品表現(xiàn)了巨大的海浪從四面八方涌來,仿佛即刻就要吞噬整個小島,魯賓遜在堅強信念的支撐下與嚴酷的大自然進行抗爭,印證著人類戰(zhàn)勝自然的偉大力量。這座沙雕最有意思之處在于它的背部。雕塑家在船尾側(cè)捅了一個大洞,并讓船尾高高翹起,這樣的破船必然使魯賓遜流落荒島。整座沙雕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耐人尋味。
作品二 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濃縮了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傳世杰作的精髓,以大海中的驚濤駭浪為背景,展現(xiàn)老人與鯊魚搏擊的雄姿。威猛的鯊魚和不屈的老人形成強烈的對比,表現(xiàn)出人類戰(zhàn)勝厄運的勇氣和力量。雕塑的木船很有質(zhì)感;鯊魚、海浪形態(tài)逼真,極富動感。
作品三 巴米揚大佛
古代大月氏不斷受到匈奴的襲擾,被迫西遷至今日的阿富汗,建立了貴霜帝國,并與漢朝通商、結(jié)好。作為絲路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巴米揚既是絲綢之路的咽喉,又是東西方公認的“商旅之城”。絲路帶來的宗教文化在這里生根開花,遍布巴米揚鎮(zhèn)東北郊山崖的六千余座大小石窟和高達55米的巨型佛教石窟造像每每令人嘆為觀止。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過這里,并在各自的著作《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對巴米揚大佛作了生動的描述。
今日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已經(jīng)被炸毀,人們的耳畔中至今還能夠回蕩起當年全世界呼吁挽救大佛的呼聲。可是,“斯人已去”,大佛不再。人們扼腕嘆息,因為令人嘆為觀止的巴米揚成了過去……
沙雕再現(xiàn)了巴米揚大佛。沙雕中的巴米揚大佛迎風肅立,以悲憫的神情凝望著紛亂的世界,周圍山崖上,佛龕點點,一派佛國凈土的祥和氣息。而戰(zhàn)火真的能夠熄滅,人類能夠永久和平嗎?
作品四 樓蘭古國
西出陽關(guān)便是豐饒的古樓蘭,漢代絲路南北兩道就從此處分開。曾經(jīng)繁華于絲路的古國最終湮滅于無邊的瀚海,直到1901年才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再次發(fā)現(xiàn)。恢宏的城垣、瑰麗的文化,使世人嘆服,尊稱它為“沙漠中的龐貝”。作品中,傳說里豐饒富裕的樓蘭匯聚了東西方形形色色的建筑風格,綠樹與黃沙相映,駝鈴和風聲共鳴,一派逍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