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學具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這幾年的實踐證明,學具具有教具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教學教育中充分發揮學具的功能,對推進學生素質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通過對學具的操作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的抽象性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合理使用學具,能加強數學教學的直觀性,讓知識通俗易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含義”時,老師讓學生在學具袋中拿出9個三角形圖形在課堂上擺一擺,要求橫看成行,堅看成列,每行每列的顆數一樣多。通過對學具的擺放,學生充分享受“玩中學,學中玩”的樂趣,懂得了3+3+3=3×3。開展學具操作活動,能使學生置身于愉快的學習之中,感覺到數學學習之樂。學生既了解了知識,又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
二、通過對學具的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蘭本達教授曾說過:“材料引起經歷”。教學材料是教師教的基礎,操作材料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的基礎。學生通過操作學具的實踐活動,獲取事物的認識,獲得數學知識,培養各種能力。《教學課程標準》也提出了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
例如:在教“幾何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認識”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幾何體有多少個面、多少條棱、多少個頂點等,應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拿出學具進行觀察、討論。學生通過親自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很快就能得出答案。特別是當講到計算有蓋或無蓋的幾何體的表面積時,學生一看學具就明白,不需要教師反復強調,真是事半功倍。學生在掌握了知識的同時,觀察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三、通過學具的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輕易扼殺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更不能苛求所謂“標準答案”的統一,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這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也是開放的教學觀。
例如:在學習“除法的含義”時,教師讓學生在學具袋中拿出12個圓形用多種方法進行排列,要求每列的圓形個數一樣多即可。同學們在擺的過程中發現12個圓形既可作一行排列,也可作兩行,也可作三行,也可作四行,還可作六行或十二行排列。可見將12個圓形按要求進行排列,有多種不同的擺法。學生很快就能明白12能被1、2、3、4、6、12六個數整除。這樣,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發揮了想像能力,培養了創造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