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小玲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秀,待人有禮貌、乖巧得人見人愛的女孩,左鄰右舍都稱贊其父母教育有方。但令人震驚又讓人痛心的是,她的父親在偶然間發現女兒的家庭教師對其有不軌行為。一番追問后,才知道那個衣冠禽獸對自家女兒的猥褻已達一年之久。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年已14歲的女孩對家庭教師的丑行竟毫無所知,還誤把家庭教師對她的傷害當成對自己的喜愛,誤把自己的屈從當成學生尊敬教師的本分。哎,多么可憐的孩子!
無獨有偶。就在筆者生活的這個地方,也曾有一個12歲的女孩子被一人戶盜竊的歹徒奸污。那歹徒以檢查煤氣管道為名,輕而易舉地騙她開了門。按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這個女孩對陌生人具有一份起碼的警惕性,不開門也許就不會有那出悲劇的發生了。
諸如此類的事件,目前在各地都時有發生。一味地責怪心地單純的孩子們是沒有道理的,在痛恨歹徒不仁不義、死有余辜的同時,我們不禁生出這樣的疑問:誰教過這些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種種丑惡現象,誰又提醒過她們要警惕社會上那些丑惡的東西?而且,在筆者看來,這個重要的問題不但應該擺到家長們面前,還應該擺到學校教育和廣大教師們面前。
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其中,美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但我們在對孩子們進行美育的過程中,總是一味地強調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卻忽視了引導他們審“丑”;總是一味地強調對孩子進行美的熏陶,卻忽略了教他們認識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種種丑惡現象,忽略了教給他們一些識別丑惡、應對丑惡的簡單實用的方法,以致于這些孩子在面對種種不法侵害時,連一點最起碼的警惕性都沒有,更不用說如何抵御侵害了。這種片面的、殘缺不全的美育,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又是不是一種悲哀呢?
當然,教孩子認識丑惡也有可能會對他們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只要教育方法得當,這種負面影響是能夠得到控制的,同時,與教孩子認識丑惡的意義相較而言,這種負面影響也是極其有限、不足為懼的。如若不信,筆者于此再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地一讀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從對幾個人鬼鬼祟祟的行蹤中有所懷疑,繼而向警方告發,使警方一舉挖出了一個龐大的販毒團伙。這個男孩正是從家人對自己的舅舅吸毒的深惡痛絕中認識了吸毒這種丑惡現象,進而才會警惕、識別并配合警方打擊了這種丑惡行為。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他們逐步認識世界、認識社會人生的過程。社會生活是紛繁復雜的,美或丑從來就不是也永遠不會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它們總是在相互較量之中此消彼長、相生相克的。美育不僅要教孩子們審美,也應教他們審“丑”,并適當地教給他們一些應對丑惡、反擊丑惡的策略。這樣,才能增強孩子們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他們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