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父母的育兒觀
在丹麥,把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丹麥的年輕父母經常把孩子“擱”在住所外的院子里午睡,只是偶爾從樓上的窗戶往下看看。
丹麥是歐洲發達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高福利國家之一。高稅收政策支撐下的高福利給丹麥百姓提供了免費教育、醫療保險、失業救濟等多種優惠,使得社會安寧穩定,百姓生活無后顧之憂。因此,丹麥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另外,同其他北歐的高福利國家相比,丹麥人的思想比較“超前”,不少人認為孩子“獨自在外”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
可丹麥的年輕父母也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總忘記帶回自己的孩子。這時,警察就成了最好的保姆,他們會把大街上長時間無人領取或是在草坪上酣睡的小孩一個個送回家。
胎兒也有音樂偏好
西班牙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在母體中的胎兒也有音樂偏好,他們喜歡莫扎特舒緩的音樂,而排斥重金屬搖滾樂。
領導這項研究的馬德里孔普盧棟大學專家瑪利亞·比利亞博士說,尚在母親子宮內離出生還有3個月的胎兒也會對音樂表現出喜好。嬰兒在出生前3個月的時候喜歡輕柔優美的音樂,偏好莫扎特、維瓦爾第的樂曲,而對瓦格納的音樂、重搖滾和貝多芬的某些樂曲有不同程度的排斥。
美國托兒所1/4幼兒會上網
最新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的托兒所中,大約有25%的孩子上網。這一比率意味著,托兒所里每4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掌握了上網的本領。
據報道,被調查的幼兒年齡在3至5歲之間,上網者比率在25%上下。如果把年齡略大、在學前班就讀的孩子也算在內,上網者比率還要高,大約是32%。這些幼兒上網通常是為了參與互動游戲,瀏覽教他們識字、數數及兒歌的動畫網站。而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寫信也是他們在網上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
小孩玩電腦游戲會變笨
電腦游戲在青少年中大受歡迎。然而,最近日本神經科專家研究發現,長時間沉浸在電腦游戲中,會顯著降低對于正常生活非常重要的前額葉的活動能力,從而導致脾氣暴躁、食欲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日本神經科專家森昭雄教授對6-29歲的男女共240人進行了研究,觀察他們在玩電腦游戲前后腦電波的變化,結果發現,經常玩電腦游戲的人腦部的前額葉活動明顯低下,這意味著進行思考和決定、產生理性和創造性的能力大大降低,因為電腦游戲只是對視神經產生刺激,不用通過前額葉就直接刺激手神經做出機械反應,長時間沉迷于電腦游戲,很少使用前額葉,動物性的本能反應部分卻格外發達。就會造成行動時不考慮周圍環境和他人感受,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守規矩,甚至有暴力傾向。為了避免腦神經受到損害,至少要上中學才能玩游戲,最好上大學后再玩,一周一次,一次玩半小時。
父母文化低孩子更易胖
調查顯示,與兒童肥胖相關的主要因素有:兒童不良飲食行為、父母肥胖、高出生體重、早期喂養、父母文化程度及其他不良家庭和環境因素。其中,父母文化程度低于中專的兒童,肥胖率要比一般兒童的肥胖率高1.3倍;非母乳喂養的兒童,肥胖率要比一般兒童的肥胖率高1.3倍;三代同堂的兒童,肥胖率要比一般兒童的肥胖率高1.2倍。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發育研究室的童方醫生指出,父母的文化程度較低,祖輩的傳統觀念決定其對兒童的肥胖癥不夠重視、早期喂養方式不科學和超市中廉價高熱量食品的選擇,這些成為兒童肥胖的重要環境因素。
3歲半看章回小說
美國媒體6月22日報道,一名叫鄒奇奇的7歲女神童,有二分之一的華裔血統,從3歲半開始讀英文書,至今已經讀了1600多本,4歲開始用英文寫作,已創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說,共計超過22萬字。
奇奇的母親鄒燦1988年來自中國大陸,自己創辦了一個家庭學校。奇奇和姐姐每天下午都在母親開設的這個家庭學校里,和另外三個就讀公立學校的小朋友一起接受科學、藝術、舞蹈等多個科目的教育。奇奇從3歲半開始讀書,一個星期后,就開始讀章回小說,奇奇曾說,“當我告訴媽媽我在讀章回小說時,她簡直不敢相信。”
奇奇每天一大早起床,穿好衣服,跟媽媽打聲招呼,然后就去書房打開電腦。鄒燦說,為了不讓女兒眼睛壞掉,她要求奇奇每天的寫作不超過2小時。除去寫作、吃飯、午睡和下午上課外,奇奇會坐在自己的房間里看書,下午和姐姐與小朋友玩一會兒。她對媽媽說:“我的腦袋里有一個盒子,我的故事就在盒子里面,我可以看見我想寫的故事。”
奇奇的夢想,就是能夠在中國出版她寫的故事。她說:“讀書讓我喜歡寫作,我希望別人看了我的書后,也喜歡寫作。”
華裔神童在美受關注
6歲的余峻承正夢想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開獨奏音樂會———6月22日的《洛杉磯時報》以長篇報道記述了這位華裔天才兒童罕見的音樂天賦。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余峻承3歲開始學習鋼琴,4歲學習小提琴。他的媽媽許海慧強調,余峻承對音樂的熱情是發自內心的,她從來沒有逼兒子要練琴。相反,她倒必須常常催促兒子在不知疲憊的練習中休息片刻。
這位年僅6歲的孩子每天練琴的時間至少是6個小時。他很少看電視節目,卻對在眾人面前演奏古典音樂興奮不已。他的夢想非常明確:當音樂家。
格林童話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月21日宣布,格林童話獲選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為《兒童與家庭童話集》的格林童話原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贊為“歐洲和東方童話傳統”劃時代的匯編作品。同時,格林童話原版還被加入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中。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默·格林兩兄弟于1812年至1815年間完成了對格林童話集的選編,自此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出版,包括《白雪公主》、《小紅帽》、《灰姑娘》等膾炙人口的名篇。“很久很久以前”和“他們從此快樂生活在一起”也成了世界大小童話迷們心中的經典話語。
格林兄弟同為德國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編者,從1808年起開始搜集整理德國民間傳說,并出版了《德國傳說》。此外,他們還編寫了《德語語法》、《德國語言史》及《德語大辭典》等學術著作。
“父母姓名”變為“接送人姓名”
在天津市和平區一所幼兒園,其“新生入園調查表”。與傳統的調查表不同,表格里沒有“父母姓名”“工作單位”“學歷”之類的內容,只有“孩子接送人姓名及聯系方式”一欄與家長有關。該幼兒園的負責人介紹說,表格的改變主要是考慮到保護家長的個人隱私,同時也顯示出幼兒園對孩子的“一視同仁”。其實像家長的收入、學歷等問題,與孩子入園沒有什么關系,而一些單親孩子的家長在填表時也不用擔心隱私的泄露。取消了“父母工作情況”這樣的內容,是為了打消家長的心理負擔,不讓家長有“父母有錢或有權,孩子就會被老師高看”這樣的心理。
對于幼兒園表格的變化,家長們大多表示歡迎。一位家長就說:“孩子要進幼兒園,老師沒有必要了解父母是干什么工作的,家庭收入有多少,這些跟教育沒關系,反倒讓一些有地位的家長有優越感,讓普通的家長有心理壓力。這樣的改動很有人情味兒。”
這張表格在取消了一些內容的同時也增加了一些項目,包括孩子的飲食、睡眠、學習等習慣和家長平時的教育方式等等,這些都與孩子的教育直接相關,也有利于與家長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