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買回來幾盤蚊香,到晚上要用的時候卻發現5歲的兒子正全神貫注地將已經被他掰成一段一段的蚊香拼成了帆船、小人臉和其它一些圖形,我剛想呵斥他,卻見他爸爸在正用眼色制止我,我馬上明白了,孩子是在運用他豐富的想象力進行藝術創造呢!幸好沒被我粗暴地制止。想想看,一盤蚊香才值得幾個錢,可是它能讓孩子充分發揮出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它帶給孩子的快樂,豈是金錢能夠衡量的?
兒子7歲時,開始喜歡拆玩具了,而且是拆“高級”的、復雜的機械玩具。新玩具到手,他總是玩得非常投入,等到玩過癮之后,便找出他爸爸的螺絲刀動手拆起來,開始我總是很心疼,因為這些玩具大多價格較貴,然而我記住了“蚊香事件”的啟發,并不去制止他,因為玩具一旦被玩膩了,價值實際上已經消失,而如果讓希望看個究竟的孩子去拆去破壞、去創造,其實就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它的使用價值。兒子在我們無聲的“縱容”下,從機械玩具拆到電動玩具,從手電筒拆舊收錄機、舊電視機,又從拆到東西到裝東西,后來竟有了“發明成果”。
當時,我家用的是最簡單的凈水器,常常是水滿了忘了關掉,只見兒子又是翻書又是畫線路圖,把五顏六色的電器零件攤了一桌子,一個人在鼓搗什么,后來竟裝成了一只“報警器”,只要將“報警器”卡在水壺口上,水一滿,觸到報警器,就會發出“嗚嗚”聲,既不需頻頻查看,也不會水“漫”一地,那時,他剛剛小學五年級。
接著,他用音樂卡改做成音樂門鈴、用手電筒改裝成“電警棍”。后來,他在青少年業余電子工程制作比賽中獲得二等獎。再后來,他幫助鄰居或同學買回電腦零件,組裝成一臺臺電腦,從我家的家用電器“權威”搖身一變為同學間的“電腦專家”。
有位兒童心理學家說過:“聰敏的孩子未必都有想象力,有豐富想象力的孩子則必定聰敏。因為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當年幼的孩子做出令你可氣可笑的“小破壞”時,也許,一顆“大創造”的種子正在萌發,這時,父母應善待這小小的創造的種子,因為任何粗暴的言行都極有可能扼殺一個未來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