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罵人怎么辦

西安的劉麗麗問:我兒子班上有個5歲小朋友叫天天,他說話時總是用一些不太好的措辭,班上其他的小朋友卻覺得他說話很好玩,有的小朋友還跟著他學,一些家長抱怨,要求老師教育批評他,就這個問題老師提醒了他很多次,但似乎毫無效果,這種情況下,老師和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答:孩子們所說的那些不禮貌的話大都不是壞話,因為孩子們只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和場合使用了不合時宜的措辭而已,我們希望他不要用的措辭或語言大致可歸為三類。
1、衛生間或關于用衛生間使用的詞語,比如:尿,拉(屎),吐等。
2 、聽見大人或其他小朋友使用被大人罵時用的含有性方面的詞語。
3、 另外有一些聽上去沒什么問題,實際卻內含歧視性或侮辱性的語言,例如: “你有錢嗎?”“你個農民”等等。
也許有的人或是家長覺得那些不算什么,但對于孩子來說,卻會對他們完整人格和素質的養成產生一些潛在的負面影響。
對于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它們已經開始慢慢地融進這個社會,對于這個社會,他又能理解多少呢,他們甘愿用自己的憤怒或其他情緒來引起其他同伴的注意!
老師應該多鼓勵那些用不適當的語言或行為來引起他人注意的孩子多參加一些積極的活動來爭取大家的認可。另外一點也很重要的,就是要告訴其他的孩子天天這樣是不對的,并不值得大家追捧和學習。每個人包括孩子,都希望有可以影響他人的能力,更被其他人認可。
4,5歲的孩子開始興奮地發現原來語言也可以用來“玩”,這也是判定一個人的能力的一種方式,老師們為此筋疲力盡,不知如何是好,但卻沒意識到孩子們本無惡意,他們需要的只是樂趣。
在我看來,真正的問題在于要學會尊重他人的感覺。如果某些詞語或是評論容易使人不快,孩子們就應該被告知要避免使用這些詞語。再回到天天的問題上來,如果再有類似情況發生,應該讓他懂得使用不合適的語言就會得不到他人尊重的后果。老師要幫助他尋找其他方法去博得他人的認同和喜愛,學會忽略一些偶爾聽到的東西,學會用一些可以被接受的詞匯去代替令人生厭的語言,并學習從使用這些好的語言的過程中得到快樂。
專家觀點
提速教育雖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不一定符合幼兒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早期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幼兒可以學習一些知識,但理性知識學習不應放在早期教育的首位。因為一個人的成功中,智商因素只占20%,80%則歸功于良好的心理素質(情商)。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沒有與人合作的能力,且自卑、急躁、固執、不能面對挫折,智商再高也難成大器。
社會學家認為,三歲至十二歲的兒童時期,是孩子個性形成和發展、自我觀念增強的最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主動性、勤奮性和道德品質。這時必須教會孩子的東西有:學會控制自己、區分善惡、與親人和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和情感、發展道德性并具備一定的價值判斷態度、發展人格的獨立性。
對付犟小孩的辦法
無錫的金山問:我家兒子很擰,你越不讓他怎樣,他偏要那樣,對于他的這種表現,我該怎樣做?
答:有一位爸爸對于兒子要求很嚴,一點過失都要批評半天,老揪著不放,還愛舊事重提。漸漸地,他發現兒子越來越不服管,甚至頂嘴、耍橫。心理學把這位兒子因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復批評時,他心里會嘀咕:“怎么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打屁股可能打出大問題
青島的于云問:孩子的爸爸一直抱著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觀點,動不動就打孩子,孩子才五歲,有什么錯非要棍棒解決,再說大人手勁大,沒有輕重,萬一打壞了怎么辦,可是他爸爸就是不聽,我該怎么辦?
一般來說大人打學齡前的孩子都是打屁股,該不該打孩子屁股,是個老話題。望子成龍的欲望,緊緊揪著家長們的心,在某種契機下,就會喪失理智而揮棒揚鞭。
你可以告訴孩子的爸爸,打孩子屁股一般會造成以下傷害:打孩子屁股時,一般都令其趴在床上或其它依靠物上,但由于孩子亂擺動,有可能被床沿或依靠物損傷睪丸,最常見的是睪丸血腫或破損;打孩子屁股時,家長生氣地拉著其一只手,有可能用力過猛,使他那直徑與橈骨頭幾乎相等的橈骨頸,從環狀韌帶中往下滑脫而呈半脫臼狀態,也就是醫學上所稱的\"牽拉肘\";打孩子屁股時,由于用質地堅硬的竹木片,或因打時用力過猛,會引其臀肌局部血腫,血循不暢而發生壞死性炎癥;打孩子屁股時,有的家長在極度氣惱中喪失理智,會重力損傷孩子的梨狀肌,挫傷坐骨神經,引起下肢麻木,甚至癱瘓;打孩子屁股時,家長有可能失手而誤傷孩子的頭部、胸部,以及在混亂中擠壓傷及肝、脾、腎等臟器,內出血而危及生命……
這些情況,都是我們在臨床中見到過的真實事情。所以,年輕的父母們,請放下你的鞭子!孩子犯錯誤,還是以耐心教育為佳,揚鞭遺恨僅在一瞬之間喲!
“望子成龍”的積極效應

廣西湛江的江華問:孩子的媽媽對我們女兒的期望值非常高,經常帶著女兒學這學那,看著她們非常辛苦的樣子,我常想有沒有必要非要這個樣子。
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母親對孩子保持適度期望,能夠激發其潛能,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
在這項由黑龍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和哈爾濱醫科大學聯合進行的調查中,有885名11-19歲的中小學生參與。研究人員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后認為,母親對孩子期望高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這種適度期望不僅是一種激勵,更使子女感到被信任,愿意發揮主觀努力。
與此相反,如果雙親教養方式不當,經常拒絕或否認孩子行為,易導致其發生抑郁、敵意、焦慮和飲食障礙等心理行為問題。
當然,家長的期望也要適當,不要不切實際地幻想,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勞逸結合,不要過度勞累,以保持孩子學習的興趣和體力。
小朋友之間相處的學問
新疆的肖咪問:我女兒比較內向,我發現她在幼兒園里朋友很少,看著她孤單的樣子,我不知該怎么幫助她?
在幼兒園里經常可以看到,三、四歲的孩子開始喜歡與人交往,有的孩子能很成功地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有的孩子卻不受歡迎,不能同小朋友一起玩。有這樣一個小朋友程誠,他一進園就表現得很靦腆,其他小朋友游戲時,他只是遠遠地看著,當老師鼓勵他去與小朋友玩耍時,他一下子就從菲菲手里把球奪了過來,他的這個舉動頓時把菲菲嚇哭了。后來,這樣的事情又發生了幾次,老師發現程誠并不是不喜歡與別的小朋友玩,而是不懂得與人相處的方法。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與同齡伙伴交往的機會極少,由于缺乏社會鍛煉,許多孩子往往不會與他人交往。
其實孩子在入園前,家長就應該教孩子學習一些與人相處的方法。不過,家長在教孩子如何社交時,須掌握一些技巧:
經常鼓勵孩子說:“我跟你玩好不好?”“我們一起做游戲好嗎?”讓他知道這是與人接近、開始交往的一種方法,同時告訴孩子大家都喜歡有禮貌的孩子,不喜歡粗魯的孩子。
平時教育孩子不可亂拿或搶別人的東西,要用別人的玩具應先征得別人同意,平常在家中,家長與孩子之間也應相互尊重,家長不過分干涉孩子的游戲,讓孩子習慣于尊重別人也被人尊重。
家長應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交往,有點小矛盾讓其自己解決,孩子的社交能力將在無形中增強。
經常適時地贊美別人或自己的家人,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最主要的是讓你的孩子耳濡目染。當你的孩子會經常說出:“你真棒?。 薄昂闷僚叮 钡荣澝绖e人的話時,就能贏得不少友誼。
教孩子守規矩
北京的楊雅麗問:幼兒園老師反映我兒子在園里紀律很差,批評了幾次也不奏效,我該怎樣要求他呢?
紀律一般是指要求人們遵守的規章、制度。對于幼兒來說,跟他講什么是紀律實際上沒有必要,因為他還不可能理解。但是,教育幼兒在參加集體活動時要遵守一定的制度和規矩,即使在家里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矩,這不但必要,而且是可以做到的。
幼兒園對小孩有一些具體的必要的規定和要求,例如上課發言要先舉手,老師和別的小朋友在講話時要認真聽,吃飯時不要多說話,離開幼兒園一定要報告老師等。這些,主要由幼兒園老師教育小朋友逐步學習做到,同時,家長也要配合幼兒園教育孩子認真學習做到。比如,在接孩子回家以后,可以問問他幼兒園都有哪些要求,小朋友們做得怎樣,他自己有哪些做到了,哪些沒做到。教育孩子從小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服從于一定的規定和要求,這就為孩子將來能遵守紀律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其實,家長在家里也有必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適當地給孩子定一些規矩,要求他遵守。比如,不準爬陽臺,不準玩電插座、熱水瓶。不要在有人休息時發出大的響聲,按時去取牛奶,等等。只要家長教育得法,孩子不但能夠做到,而且還能夠做得比較自覺。
這里,值得引起家長和幼兒園老師注意的一點是,對幼兒的規定和要求必須很少,既簡單又要很具體,而且是確有必要的。切忌給幼兒規定過多的“條條框框”,影響他們身心健康活潑地發展,甚至變成只會聽大人的話而沒有獨立能力的“木頭人?!?/p>
兒子打架總吃虧
銀川的王強問:我孩子雖然是個男孩,但在與 別人發生沖突時總吃虧,請問孩子們在玩耍期間,經常容易發生一些沖突,作為家長我應該怎么辦?
首先,明確應該在什么時候不插手,一般的打打鬧鬧推推搡搡不會引起傷害,也不需要大人的干涉。不必要的插手只會剝奪孩子獲取寶貴社交經驗的機會。在這種無害的推搡中,他們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人際關系是怎么回事,怎樣才能和平相處,出現問題時都會發生什么情況,如果孩子之間有矛盾,你可以示范給他們如何協商謙讓。比如,如果兩個孩子爭奪一輛小卡車,你可以再拿一輛來,讓兩個人都高興。如果兩個只爭奪惟一的玩具,你可以建議他們“輪流玩”。要是孩子們拒絕退讓,這時,你可以施以規則:“要是你們不輪流玩,我就把這個玩具拿走。”然后再給他們建議另外一種在家長監視下的有趣活動。
其次,明確應該在什么時候介入。如果矛盾升級到暴力(打、咬、掐等),明顯有人會受到傷害,家長應該立刻介入并制止,不要馬上呵斥進攻者,而是先救出并且安慰受傷的孩子,如果您的孩子是攻擊者,應先把被攻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走,而后把你的孩子帶到一邊,平靜地、毫無怒氣地、簡單地解釋他的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你踢了丁丁,他疼了?!蹦憧梢跃嫠俅喂羲说暮蠊骸耙悄阍龠@樣,我們就回家了?!卑l出這樣的警告后,一定要說話算數。
最后,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有些家長會在沖突中偏袒自己的孩子,有些則為對方小朋友說話,還有一些家長要追究到底是誰先動的手。雖然可能出于好心,但這些舉動卻不恰當。袒護任何一方都不是公平的,而且也沒必要追究誰先動的手。介入孩子矛盾之間,家長應該是和解使者,而不是法官或者陪審團。誰先動的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巧妙地制止這場沖突。
游戲可以增強孩子的注意力
西安的高峰問:我的孩子生性好動,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還是無論干什么事情都只有三分鐘的熱情,請問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幼兒園的孩子強調的是玩中學。下面就提供幾種增強孩子注意力的游戲。
兩手同時畫圓。兩只手同時畫圓圈,可以使孩子集中精力,讓他的情緒變得安定。經常練習,可以使他的注意力得到提高,變得安靜和細心。
利用補色對比做色彩游戲。 先找一張黃顏色的紙來,然后用紫色的紙撕出各種形狀貼在上面。這樣的色彩游戲可以利用黃色和紫色的補色對比,使孩子的眼睛感到舒服,提高他的注意力。
撕紙拼貼和捏泥游戲。孩子都喜歡撕紙,這個游戲會讓孩子很開心。具體做法是,先在紙上畫出熊、汽車等輪廓,然后找一張舊報紙,撕出這些東西的形狀,貼在畫好的熊和汽車圖案上。做這個游戲能延長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橡皮泥也是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的好材料。把橡皮泥切成適當的大小,讓孩子隨意捏出自己想做的形狀。
在游戲中孩子不接受家長的建議怎么辦?
上海的趙民問:3歲的元元把大大小小的瓶子罐子一個接一個擺放著排起了長長的隊,媽媽認為應該按照大小、高低進行擺放,還要區分出瓶子、罐子的不同。于是媽媽開始幫元元按大小排隊。元元推開媽媽的手。媽媽又要替元元把易拉罐、塑料瓶歸類,元元急了,把所有的瓶子都踢倒了。
1歲以后的兒童開始在數的概念、物體大小概念、空間知覺等方面有初步發展,需要擺弄實物獲得這些知識。但是,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非常有限,會經常犯一些知識性的錯誤。成人如果在不恰當的時候插入教學,兒童會被迫停止活動,概念的理解就變得更加困難。重要的是,兒童需要自己在不斷探索中頓悟,修正錯誤,積極整合新知識。
變通方法:元元給瓶子排隊是掌握順序的過程,媽媽應該先表揚她。等元元體會到成就感后,再逐漸教給她正確的排序方法。
讓孩子分清現實與想象
江西的陳敏問:我的兒子陳誠今年3歲,經常喜歡擺弄他的毛絨玩具,他讓小灰兔兔巴哥和小獅子辛巴一起賽跑,辛巴累了,陳誠于是對兔巴哥說:“辛巴比你小,你背著他走吧。”我在一旁告訴陳誠應該讓小獅子跑第一,抓到小兔子。獅子會吃了兔子的!陳誠一聽大哭起來,好好的游戲終止了。顯然,孩子把現實與想象混為一談了。請問我該怎樣教孩子分清現實與想象?
兒童充滿了好奇和想象,只是3歲的兒童想象水平還很低,而且經常與現實分不清,甚至會與常規、常識不符。這時如果成人急于提醒孩子,往往會破壞了孩子的游戲和興致。當兒童在游戲中把自己的想象當作真實的生活時,他們不僅體驗到了愉快,語言和想象也在進一步發展,成人此時要鼓勵孩子的游戲和想象。媽媽可以先不介入陳誠的游戲,等到他自己主動停止了這個游戲以后,在他情緒好時,再把書里的知識講給他聽,增加他對動物的了解。
專家觀點
從大的范疇上講,早期教育是在孩子嬰幼兒時期進行的教育。和我們平常所說的教育一樣,它包括體、智、德、美、勞五個方面的內容,促進嬰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發展。換言之,早期教育的目標是使孩子成為有聰明才智、健全人格、優良品質和健康體魄的人,除了智力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形成樂觀、自信、向上的心理。因為一個人日后的成功,不單單取決于智力方面的因素,從小練就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與人合作的精神,每每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講,早期教育應該是對嬰幼兒整體素質的培養,而不僅僅是使他們的智力潛能開發“一枝獨秀”。
從心理特點看,學前兒童的求知欲強,好奇心旺盛,他們對各種新奇事物都表現出極大興趣。但是由于這個時期,他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發展不完全,思維(尤其是抽象思維)還不發展,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興趣轉移快,因而不適宜也不易接受系統的文化學習。這時,父母只能把知識教育作為提高其智力水平的手段之一,以此來促進激發他們的思考、分析、理解和想像能力,增長知識,而不應把孩子掌握多少文化知識作為教育的目的。同時,父母應針對孩子的心理特點,采取各種方法為提高其智力水平創造條件,如玩玩具、看圖書、講故事、進行各種有趣活動等等。其中,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自由玩耍是尤其重要的,因為對于幼兒來說,玩耍就是學習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