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理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做父母的一定要去發(fā)現(xiàn)并尊重孩子們的興趣,而不應采取強硬態(tài)度去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否則,其結果多為適得其反。而過度給孩子施加壓力,還有可能扭曲孩子的性格。但我們同時要看到,興趣是成功的重要推動力,它能將孩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使他長期專注于某一方向,做出艱苦的努力,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績。
從一期節(jié)目說開去
前不久,某電視臺“成長在線”欄目,針對時下一些學校開辦的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做了一期有趣卻讓人深思的節(jié)目。三位嘉賓分別是心理學專家、退休老師和大學教授。現(xiàn)在幼兒園的興趣班有珠算、畫畫、英語、唱歌等等。小學除了延續(xù)幼兒園的幾項“興趣”以外,又增添了舞蹈、書法、鋼琴等等,不一而足。但主持人與嘉賓的對話,卻讓在場的觀眾十分震驚。 主持人間心理學專家:你的孩子上幼兒園了,你給她報了什么興趣班?
心理學專家是位女士:一個興趣班也沒給她報,她能正常消化所有書本上的內容,我就知足了。在這個問題上,我想講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對夫婦的經(jīng)濟基礎很一般,卻舍得在兒子身上花錢;兒干上幼兒園時,惟獨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但他們硬要給兒子多報了珠心算、英語兩個“興趣班”。最后的結果無疑是十分糟糕。顧名思義,珠心算是用心來算數(shù)的,這位小朋友扳手指頭比“心”算快得多了。更慘的是,小朋友加入英語興趣班后,將英語寫成拼音,把拼音讀成英語。花了怨枉錢不說,還影響孩子的正課學習。這樣一來,弄得父母更笑不得卻又無可奈何。“這無疑是個沉重的反面教材!”這位女士感嘆道。
退休老師星位老太太:我從沒用“行政手段”要求兩個孩子參加什么興趣班、特長班,女兒從小喜愛照相,她大學畢業(yè)后,如愿做了名攝影記者。兒子高考落榜,他居然不愿復讀,說要去學習烹飪,丈夫當時不同意,畢竟是老師的孩子啊!但我支持兒子的選擇,炒幾個菜嘛,高于文化綽綽有余。可不,他30歲就成了一級廚師,收入不亞于大學教師。今天兩個孩子很滿意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既可做喜歡的事,又能輕松地養(yǎng)家糊口。現(xiàn)在,我也只給上幼兒園的孫子報了個畫畫班,只因他對畫畫太有興趣了。 大學教授,男,50歲,他的“說法”最為理性客觀:女兒上初中時,突然對鋼琴有了興趣,雖說初中階段要沖刺高考不可有“雜念”,但我還呈尊重了她的興趣,同意她課余時間學習彈奏鋼琴。不曾想到的奇跡出現(xiàn)了,她自喜歡上了鋼琴后,學習成績反而提升了,居然考上了北京大學。我問她為什么。她說道理很簡單,“彈奏鋼琴可松弛我的神經(jīng),還有家長信任我,認為我學鋼琴不會影響學業(yè),為了對得起爸媽的這份信任,我又哪敢放松學習呀!”
三位嘉賓的發(fā)言,讓在場的觀眾受益匪淺。
一項調查表明,面對層出不窮的“興趣班”,持認同態(tài)度的家長中,不考慮家庭與孩子的實際情況而盲目報名的占到80%,這類家長的共性是文化素質偏低,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渲染與學校天花亂墜的游說,他們往往會失去應有的理性思考和判斷能力,這是一種在困惑與迷茫中無奈的“緊跟潮流”的現(xiàn)象。還有10%的“跟風”家長是經(jīng)商有錢一族,他們往往持“技多不壓身”無所謂的態(tài)度。有文化有經(jīng)濟條件有理性又順應孩子的興趣而參加各種“興趣班”的家長,實際上只占到總數(shù)的10%左右。
“惟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如果是性格決定命運的話,那么,對少年學生而言,往往是有興趣才會有成長的欲望。中國的網(wǎng)民沒有不知道丁磊的。1986年9月,丁磊考入奉化中學,他的學業(yè)成績在班內的排名靠后,為倒數(shù)十幾位。
不過,學業(yè)平平也沒能掩蓋丁磊的鋒芒。他在中學時代的行為癖好就強烈地表現(xiàn)出技術“偏執(zhí)狂”的特征。他從小就喜歡無線電。初一時,他第一次成功組裝了一臺六管收音機,那在當時是一種最復雜的收音機,能接收中波、短波和調頻廣播。那時的丁磊認為自己將來最驕傲的職業(yè)就是成為一個電子或者電氣工程師。
丁磊很愛動手,放學回到家里,總是拆這個鬧鐘,卸那個收音機。他從小對技術充滿了興趣,總喜歡一個人靜靜地鉆研。那時候,學校有幾臺蘋果機,學校借此成立了一個電腦興趣小組,丁磊想都沒想就參加了。這可能是他第一次觸摸計算機。他從此就對計算機技術產(chǎn)生了迷戀情結。
高考時,丁磊交出的成績雖然同樣不怎么出色,但他還是以高出重點分數(shù)線1分的成績,有幸被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錄取。只是,十多年前,誰人又能看出他今天會成為中國“首富”。
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丁肇中說過:“興趣比天才重要”。愛因斯坦也有一句名言:“惟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帕弗利克能成為農藝師又是一個典型的范例。
入學不久,帕弗利克從一個活潑好動、求知欲強的天真的孩子一下子變成了沉默拘謹、過分聽話和膽小的學生。原來,他感到自己和別的同學不一樣,人家不費力氣可把單個的字母組成音節(jié),并朗讀出來,而他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辦到。而且,他的算術也不及格。久而久之,大家都認為他屬于“沒有掌握知識天分”的落后學生。然而,在田野和森林里,這個“思維遲鈍的孩子”就顯得異常聰明和好奇。他對植物課最感興趣,并很快顯露出他在這方面的智慧,用植物課教師的話來說,他的智慧是“表現(xiàn)在手指尖上”,“連有些熟練的園藝工都做不好的事,這個五年級的學生都會做。”
幾年過去,帕弗利克從事的植物栽培大獲成功。他把人工栽培的李樹、桃樹、檸檬樹嫁接到野生的李樹、梨樹和檸檬樹上,成為抗寒的果樹品種。其優(yōu)良特性是開花比較晚,可以不受霜凍的威脅。
初中畢業(yè)時,帕弗利克還成了一名改良土壤的真正能手。他學會往土壤里摻和農家肥與礦物肥的混合物,這種混合物能使將干枯的老樹恢復青春并重新結果,能醫(yī)治好暴風雨給果樹造成的傷害,并能促進受過凍的樹枝復蘇。
帕弗利克中學畢業(yè)后,進入了農學院,成了一名成功的農藝師。很顯然,是興趣催發(fā)了帕弗利克的智慧之光,使他從一個“遲鈍的學生”成為一個有名的農藝師。
讓孩子的學習與興趣一塊“成長”
今天的家長,應該更加深入地理解并結合實際情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興趣教育。家長面對孩子興趣的選項時,要將能力和興趣結合起來考慮,才更有可能讓孩子的興趣發(fā)展為一種成功的職業(yè)。孩子如能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去選擇“興趣班”,他們的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fā)揮。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勞,也會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難重重也絕不灰心喪氣,而能想盡辦法,百折不撓地去克服它,甚至廢寢忘食,如醉如癡。因為這些是他們所喜歡的。
英國著名女科學家古道爾從小喜歡生物,并對黑猩猩產(chǎn)生了強烈興趣,于是她不畏艱險,只身進入熱帶森林與黑猩猩一起“生活”了10多年,掌握了極其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一種興趣愛好使她為揭開黑猩猩的秘密作出了貢獻……。
美國曾對兩千多位著名的科學家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其中很少有人是出于謀生的目的而工作,他們大多是出于個人對某一領域問題的強烈興趣而孜孜以求,不計名利報酬,忘我地工作,這些人后來能成為科學家,是與他們的興趣相聯(lián)系著的。
社會是一個綜合大舞臺,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這種多元化與人的個別差異相得益彰,所以我們不必苛求孩子。人的興趣是一種自然的東西,雖說可以培養(yǎng),但不可強硬牽引。從孩子的成長過程看,家長不能一味地單方面期望孩子對某項事物感興趣,而應及時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孩子對事物感興趣的內在原因。如果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影響身心發(fā)展,不會造成不良后果,家長完全可以不予干涉,順其自然,任其自由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的興趣,開發(fā)孩子的興趣,甚至讓其興趣發(fā)展成為一種優(yōu)勢。相反,如果盲目攀比,強迫孩子去參加他們不感興趣的特長班,只會使孩子的強勢不強,弱勢更弱。
尊重孩子的興趣,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用心去感受并分享孩子由興趣創(chuàng)造的成就與快樂,這樣才是個明智的家長。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學習與興趣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