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耍或參加體育活動時,往往會發生關節扭傷,以肘關節、踝關節和膝關節最為常見。關節是骨頭連接的地方,上下幾塊骨頭是用韌帶和肌肉等連接起來的。韌帶和肌肉都是軟的,它既起連接作用,又能保證關節靈活地活動,關節的活動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了這個限度,韌帶和肌肉抻得過猛就會受傷,甚至斷裂。扭傷后,痛是必然出現的癥狀,腫及皮膚青紫,關節不能轉動,都是扭傷的常見表現。
孩子扭傷后,有的年輕父母往往給孩子用勁按摩,搓揉或抖動受傷的肢體,認為可以減輕傷痛,其實是不對的,因為扭傷會因軟組織出血而出現青紫或淤斑,引起局部腫脹,如盲目按摩會加重出血,不僅使疼痛加劇,且易造成局部功能障礙。關節扭傷所致的周圍韌帶、肌肉及筋膜部分纖維斷裂,若盲目按摩則會加重損傷,使血腫不易消退,嚴重者還會引起外傷性骨化性肌炎,造成難以恢復的功能障礙,特別是扭傷伴有骨折,因盲目按摩會加重骨折移位,使本來較易治療的穩定性骨折變為移位較大的不穩定性骨折。
也有的家長在孩子扭傷后,用熱毛巾或熱水敷浸受傷部位,認為熱敷可以活血祛淤、消腫止痛,而結果卻是適得其反,因為急性扭傷的病理變化是皮下出血、漿液滲出、軟組織挫傷或撕裂,熱敷會擴張血管,導致血液外溢,加重腫脹,因而使患部的肌肉、韌帶破損更加嚴重。
孩子扭傷了,應該做到肢體受傷部位不要動。如果踝部或膝部扭傷,則應靜臥,腿部墊高。并采用冷療,即用冷毛巾進行冷敷或用桶或盆裝井水或自來水,將扭傷的腕、膝、肘、踝等關節,處立即浸泡在水中,扭傷24小時以內每3—4小時一次,每次20-30分鐘,由于冷刺激能使受傷部位的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防止皮下繼續出血,降低新陳代謝,以減少代謝產物對神經的刺激,因而能起到消腫鎮痛的作用。
在扭傷2—3天后,局部毛細血管出血或組織液滲出已經停止,如再作冷敷,不利于局部血液循環,也不利于滲出物的吸收,而熱敷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腫脹的消散,減輕疼痛,熱敷可采用熱毛巾包裹患處,但毛巾應保持一定的溫度,每天熱敷2~3次,每次12—30分鐘,也可把受傷的肢體浸泡在適當溫度的熱水中,可以用添加熱水的辦法來保持溫度,如應用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的中藥煎湯熱敷、浸泡患處,則效果更佳。另外,還可以吃“舒筋活血片”之類的藥,也可以貼上”麝香虎骨膏”之類的膏藥,不過,有時扭傷的癥狀往往不易與骨折和骨裂相區分,所以,感到傷痛比較重,應立即送醫院請醫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