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大門還沒有開,門外就密密麻麻擠滿了接孩子的家長,他們的雙眼緊盯著大門內,恨不能透過院墻,一眼就看見自己的寶貝。門開了,家長們互不相讓,爭先恐后,大步流星地跑進教室,抱起孩子,那親昵的神態真令人感動,在接孩子的人流中,遠遠聽見一名幼兒喃喃地向媽媽訴說著今天發生的事情:
“小朋友今天打我。”
“你怎么不向老師告狀?”
“老師批評他,讓他對我說‘對不起’,我說‘沒關系’。”孩子說,聽完孩子的話,這位年輕的母親一反常態地吼道:
“真沒出息,對不起算個啥?你怎么不打他?”
“打人不是好孩子。”孩子噘著小嘴說。
這位媽媽使勁把孩子一推,厲聲喊道:“蠢貨!記住,以后誰要打你,你就打他……”
筆者聽完上邊的母女對話,從內心生出一種莫名的悲哀。這位年輕家長訓斥孩子的一番話,嚴重地傷害了孩子,在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一層陰影,使孩子在評價道德行為時產生了迷惘:到底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到底應該怎樣處理和別的小朋友之間的關系?
全國婦聯第一書記顧秀蓮指出: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廣大學生家長的配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家長的行為、習慣、愛好都會成為孩子學習、模仿的榜樣。這位年輕家長對孩子的正確態度不但不予以支持,反而誤導孩子,污染了孩子的心靈。
幼兒期是塑造人格的重要時期。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道德感,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是在成人的道德評價影響下形成的,開始,他們知道哪些是好,哪些是不好;以后在成人教育下,還會逐漸知道為什么好,為什么不好;在這樣的基礎上,孩子的道德感就日益深刻和豐富起來,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吃飯穿衣、學習都關心備至,唯獨不太注意對孩子的道德教育,要知道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重要的是教子做人。要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求家長提高自身修養,時刻注意用良好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來影響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成為具有高尚道德修養的好孩子。為了孩子,為了祖國的美好明天,讓我們共同攜手,和孩子一起共繪藍圖,讓孩子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