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正視孩子“行為能力”的倒退期
五、六歲的孩子從能夠模仿大人動作以來,他就嘗試自己做每一件事,慢慢地他就掌握了很多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家長們還沒來得及為孩子的成長而喜悅時,突然間卻發現孩子的自理能力急轉而下,從自立型的大孩子又變成了依賴型的小寶寶了。面對這種變化,有的父母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有的父母又急又氣,但又不解決問題。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們不必驚慌也不必著急,事實上,在健康的五、六歲孩子當中,存在著像文章開始時那位媽媽的孩子一樣行為能力減退現象有很多,這是一種非常普遍卻正常的現象,重要的是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只要父母知道如何應對,就能逐漸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幫助孩子更有信心地面對未來。
五、六歲的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表明自己已經長大,是“大人”了,老師和家長也會拿這個標準去要求、衡量他。但事實上,這一時期的孩子們還不完全具備這種能力,所以他們常常受挫,不得不面對很多次的失敗。于是,孩子在心理上就需要自我保護,以緩解內心的壓力,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又退回到了一、兩歲時凡事依賴大人的狀態。有的孩子還會告訴爸爸媽媽:“我不想長的,我還要回到小時候。”每當孩子出現行為能力的倒退時,家長就會特別注意孩子,同時也會降低對孩子的要求,使孩子覺得這是一個緩解壓力的好方法。孩子們用這樣的方法確實很有效果。畢竟,當他們還小的時候,父母就會多花時間陪他們,多關注他們。
父母要鼓勵和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面對孩子行為能力的倒退,父母們應該怎么辦呢?這個時候,父母就不能只是盲目地幫孩子做事,或者是指責孩子:你以前會做的事怎么現在不會了?而是要幫助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每一件事情,不必依靠父母。
首先,家長在滿足孩子的要求提供幫助之前,應該先考慮一下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發生才使孩子出現依賴心理。家長要讓孩子了解并體會到,即使他長大了,依然會得到家長的關心和照顧,家長的愛會永遠伴隨著他的成長。對于大多數五、六歲的孩子來說,如果突然出現行為能力的倒退,這表明他的內心非常焦慮,壓力也非常大,他很想擺脫目前的處境。因此,家長應該找到引起孩子焦慮不安的原因,使他體會到家長是可以依賴的,是會幫助他一起解決困難的。要給孩子安全感。
其次,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重新找回做“大人”的感覺。當孩子出現行為能力的倒退時,面對孩子的請求,家長既不要滿口答應,也不要斷然拒絕。滿口答應會讓孩子更加依賴家長,而斷然拒絕會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反而強化了他的逆反心理。不如由父母幫忙做一部分,孩子自己做一部分。比如,當你的孩子和你下完棋不想收拾棋盤的時候,你就可以對他說:“好吧。如果你把你的玩具收拾好,就由我來把棋盤放好。”很可能,你分工合作的要求會遭到孩子強烈的反對和堅決的抵抗,這時候你也不必強行執行,你可以收回成命,但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樣的情況不會經常發生。孩子讓家長幫他穿衣服,家長就可以告訴他:“你自己穿上衣,我幫你穿褲子。”孩子要家長陪他一起睡覺,家長可以對他說:“如果你能自己睡,我可以給你多講幾個故事。”
第三,幫助孩子了解他面對的是怎樣的困難,并適時給予必要的指導。有的孩子不愿意穿系鞋帶的鞋,擔心系不好,可他又不愿意承認這一點。家長可以幫他系好左腳的鞋帶,讓他自己試著系右腳的。家長在指導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對他能力不足這一點要盡量淡化,重在具體行為的指導,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上。同時,家長要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為他的每一次小小的成功喝彩。
第四,為孩子搖旗助威。有些時候,孩子真正想得到的是父母的認可和鼓勵。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相信他自己能夠做好,這對孩子來說,比替他做事情更讓他高興。一方面,父母要適當地指導孩子,決不包辦;另一方面,父母要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慶祝他的每一次小小成功。多給孩子鼓勵是非常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