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部日本電影《狐貍的故事》,小狐貍剛剛長大老狐貍就強迫孩子離開,自己去覓食,餓著逃回來,再趕開,直到孩子不再回來,學會了獨立生活。
放手,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殘酷的時刻,它的殘酷在于,我們將苦心經營了一二十年的愛,將要告一段落,孩子一直是我們手中的風箏,它可以越飄越遠,但線還在手中,現在它要割斷線,飛入遠空,把兒女交給風。
你能放手嗎?你何時放手?你又該如何放手呢?
放手三大誤區
第一誤區:過度保護就是犯罪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到搖擺的學步,父母都隨時伸著兩手準備保護這個小生命。但是從學會爬和行走開始,孩子已經表現出主動探索周圍世界和凡事都要自己去做的傾向,這種傾向如果得到鼓勵,會形成獨立性和自主性。
不少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過度關注和過分保護,孩子具備一定活動能力時,父母生怕孩子受到意外傷害,怕摔跤,怕磕怕碰,以至于長時間抱著孩子,不讓下地走和爬。對孩子一切事情都包辦代替,不讓孩子自己吃飯,怕弄臟衣服;不讓孩子自己脫鞋襪,嫌麻煩;當孩子執拗地堅持要自己做,以至捅出婁子的時候,父母大發脾氣,打罵孩子。在這樣教養方式下,孩子的自主性受到壓抑,對父母過于依賴,形成思維惰性,無法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長此以往,父母替子女越俎代庖的結果就是逐步造就了安樂窩中成長的“低能兒”。
第二誤區:不能割斷的心理臍帶
中國父母的可悲之處還在于他們自認為所有做法都是為了孩子好,全然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的自然、真實的心理感受。一位初二學生曾在《我的理想總是破滅》的作文中,訴說父親如何怕他耽誤學習,而燒掉他的乒乓球拍,并剝奪他做航模實驗的權利;他悲傷地寫道:“我的科學家之夢又破滅了……”不知有多少中國孩子的個性和愛好,就這樣被父母在“全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下壓制毀滅掉了。
就像嚴宏的父母全然不顧嚴宏和蘇慧相愛的事實,極力阻撓他倆婚事,造成了悲劇的上演。美國人柯爾本寫的《斷臍帶做大人》,認為“斷乳”或者“斷臍”不僅是孩子單方面的事,它帶給父母心理上、情感上的痛苦甚至勝于孩子。就如同曾蕓,她雖然精明,但她并未意識到自己這樣處心積慮的與兒媳搞好關系,是由于自己無法面對兒子即將成家使她產生的分離焦慮和適應障礙。但是我們惟有將這“感情的臍帶”斷掉,孩子才能真正長大成人。
第三誤區:只養不教的附屬品
放手不是放任,“養不教父之過”,意思很明白,孩子生下來不加以教育、引導,這是父母的過錯。許多家長,兩眼只管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對孩子學習以外的事情就放手不管了。缺乏父母的關注和引導的孩子,若自控能力不強,極易自我放縱。張小洋的一句“你們又什么時候教給我自立”,問得他父親目瞪口呆,也使天下所有的父母警醒。
與西方父母相比,很多中國父母是高居于孩子之上的“支配者”,他們與孩子之間是一種上下尊卑的關系,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基于道義感的對養育之恩的回報;而國外很多父母以互相尊重為前提的親子教育,使父母和孩子成為平等的朋友,他們用不著刻意規范孩子如何報答,由于他們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孩子由衷地熱愛他們。
為什么中國父母在溺愛孩子同時,又表現得如此“絕情”呢?美籍華人女作家譚愛梅認為:“在美國,孩子是社會的;在中國,孩子是爹媽的。”當中國父母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和“附屬品”時,怎能承認孩子的獨立人格呢?而作為“附屬品”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尊重“專制”的主人呢?
放手是一門藝術
(1)孩子進一步,父母就退一步,人一生下來就有自主性的萌芽。比如一個嬰兒,到了一定時候就想自己走,自己跑,不愿大人再來攙扶。家長需要保護和正確引導孩子的自主性萌芽。如2歲左右的孩子總喜歡爭著做事,堅持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并常常表現出頑皮、不聽話等傾向,這是自主性發展的表現。
如果父母總是因心疼孩子、擔心孩子做不好而事事代勞,或因孩子沒有做好而進行指責,就會壓抑孩子的自主性發展,使他們懷疑自己,形成膽怯心理。
“孩子進一步,成人就退一步”,說的就是在孩子人生的道路上,父母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著名心理專家伏羲老師認為,從青春期開始,家長的“培植”的任務已經完成,從此進入“討價還價”的階段,也就是說父母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命令孩子;21歲開始后,父母的任務就只能是顧問了,孩子已經要完全獨立了。如果父母不肯退步,那就成了影響孩子發展的絆腳石,甚至是毀滅孩子前途的“罪犯”。
(2)孩子必須承擔成長的代價:決定權交給孩子后,還要鼓勵他要勇于承擔。一個人不能或不愿承擔責任,就不能給予他選擇的權利。反過來,做出選擇,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承擔選擇的后果。
(3)給孩子留一個飛翔的空間:我們之所以選擇了“空間”而沒有用天空這樣優美的詞語,是因為每人的心理空間都是有自己的容積的。當孩子是嬰兒的時候,孩子的心理空間被父母占據,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上學了,他的心理空間慢慢地增加了老師、同學、伙伴等等內容,如果父母依然不退出他們占領的空間,矛盾就會發生了。屬于孩子自己的空間的狹小,使得他能解決問題的范圍非常小,父母的愛如牢籠一樣,讓孩子根本沒有飛翔的空間,所以父母必須要還給孩子一個自我。一般來說,人的自我概念10歲以后就開始成形了,如果父母不肯“退出”,孩子對自己的概念就是消極和毫無責任感的。
曾簽訂“父子協議”的郝麥收教授說:“無情是手段,有情才是根本”。所以,放手也是愛,而且是一種對父母要求更高的愛。
鏈接
郝麥收:一張親子協議把兒子“掃地出門”
1996年9月18日,天津社科院的老年問題專家郝麥收教授把一張《親子雙向自立協議》擺在兒子面前,這個總共只有76個字的親子協議的中心思想就是“彼此免除對雙方的撫養和贍養的義務”。
一向嬌生慣養的兒子郝丁急了眼,雖然他簽了協議,但是他幾乎和老郝斷絕父子關系,一開始他抗拒著就是不去找工作,可是同學們紛紛找到了工作,這讓他坐不住了,本來父親可以幫他安排一個開發區的好工作,可是現在他卻不得不拿著“寒酸”的職高畢業證到人山人海的人才市場去碰運氣。
從此,兒子走進了殘酷的社會競爭中,他作過路邊打字工,到北京碰運氣,錢花得一干二凈不得不扒火車回到天津,最后在一個小屋里餓得奄奄一息,如果不是母親找到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活下來;他也成立了一個公司,可沒多久就就被騙得公司破產,法庭傳票都傳到老郝的家里;他也處過朋友,可是因為《親子協議》他連房子都沒法買,女方家長本來很滿意,可是一聽有這么一個“殘酷”協議,立刻拒絕了他。那段時間,郝丁抽屜里放了好多安眠藥,他一度活在生死邊緣,可是最后對父親的“恨”讓他決心繼續奮斗,大年三十,家家團圓,他卻在一個酒廠的高爐旁邊汗流浹背地出力,那本是他最落魄的時候,可是郝丁卻發現自己活得特別踏實。
經歷了6年人生歷練的郝丁成為一個廣告公司的部門經理,后來在日本一家著名廣告公司的上千應聘者的競爭中,成為兩名合格者之一,日本的老板對他說:“你有超乎你的年齡的成熟。”他簡直不敢想象,如果6年前不是父親把懦弱自私、自我封閉的他推到殘酷的競爭中,現在的他會是什么樣子。如今他已經成了《今晚報》的廣告代理商,社會成功人士,他要和父親重新簽一份親子協議,他要承擔起讓父親安度晚年的任務。他說:“30年里,只有最后10年,父親才是真正教育了我如何做人。”
我們在贊嘆郝教授的“壯士斷腕”的勇氣的同時也不禁感嘆,如果我們能放手放得更早一些,讓孩子逐漸掌握了獨立面對人生的能力,孩子和父母還要經歷這么殘酷和痛苦的成長過程嗎?
放手吧,父母,該放手時要放手,放得越遲,孩子傷得越深,摔得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