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曾被稱為退性行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等。其病理特點是關節軟骨進行性破壞和骨贅增生。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老年骨關節炎常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隨年齡增長且發病率增高,是老年人特有的骨關節炎之一。
老年骨關節炎的臨床特點是;①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尤以體胖的老年人最為多見;②受累關節可有指關節、膝關節、髖關節、椎關節及足關節等,以指關節和髖關節最常累及,前者以女性多見,后者以男性多見:③主要癥狀為受累關節疼痛,一般呈隱匿性發展,在活動時出現疼痛,休息后緩解,清晨起床時可有短暫的晨僵感和粘著感;④主要體征為受累關節壓痛,彈響及腫脹:⑤X線和CT檢查是確診骨關節炎的重要依據。
目前對老年骨關節炎尚無特殊治療方法,只有對癥治療。由于激素的應用受到了限制,因而常用藥物是抗炎止痛藥。不可否認,抗炎止痛藥的確對緩解骨關節炎的癥狀有很大的幫助,但必須謹慎使用。有關專家的用藥建議是:①阿司匹林、消炎痛和萘普生等,對病情改善效果不佳,并且副作用大,用藥后弊大于利,不宜作為骨關節炎的止痛藥物,特別是不能長期服用;②雙氯滅痛、美洛昔康、舒林酸、阿西美辛等抗炎止痛藥,比較適于老年骨關節炎的止痛治療,并且可以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a,前被美國醫學會(ACR)列入治療老年骨關節炎的主要抗炎止痛藥系列;③除了抗炎止痛藥對癥治療外,還可用透明質酸酶進行關節腔內注射,每周1次,3~5次為1個療程,可以幫助改善病情。同時,患者要注意加強非藥物療法,包括減肥、戶外活動和理療等。綜合防治可以取得更好效果,
老年人骨關節炎不宜長期使用抗炎止痛藥。一旦疼痛緩解就應及時停藥,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要特別注意將藥物、理療、關節腔注射及鍛煉、減肥等措施結合起來,絕不能單純依靠抗炎止痛藥去緩解疼痛和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