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50萬人死于慢性病
最近公布的《預防慢性病——一項至關重要的投資》中文版和《中國慢性病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有750萬人死于慢性病。
報告顯示,我國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正在快速上升,高血壓已經成為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目前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全國有高血壓患者1.6億。糖尿病患病率6年間上升了40%。2004年,全國因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住院人數達1071.76萬人次,占總住院人數的16.1%。
電子血壓計質量堪憂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未來10年中,僅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就將給中國帶來至少55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中國高血壓聯盟執行主席、北京安貞醫院心腦血管疾病研究所吳光蘇研究員在2006年世界高血壓日中國專家論壇上,針對國內市場銷售的電子血壓計品種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情況指出,中國老百姓使用的電子血壓計大多未經過國際認證。有一些產品雖然標注了通過IS09001認證,但IS0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不針對醫療儀器,對消費者是一種欺騙和誤導。他建議建立電子血壓計的權威認證機構,切斷與廠商的利益關系,保持中立、公正的態度。對電子血壓計產品進行檢驗檢測,質量合格的才能在市場上銷售。
脂肪肝成為第二大肝病
在最近召開的“修復肝細胞,改善肝功能”研討會上,專家指出,脂肪肝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肝病,應引起人們的重視。浙江醫科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厲有名教授介紹,日、美等國的脂肪肝發病率約占總人口的10%,而我國上海機關職員發病率現為12.9%,杭州企事業單位職工發病率約為14%。在嗜酒者中,脂肪肝發病率高達57.7%。非酒精病脂肪肝發病年齡趨于低齡化,10年內約有25%的患者會發展成肝硬化。
上海仁濟醫院曾民德教授和上海交大第一人民醫院范建高教授指出:B超可檢查出脂肪含量達5%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達10%以上時,超聲診斷敏感性達90%。肝活檢可確診脂肪肝及其嚴重程度。
專家呼吁建立血糖首診制
在最近召開的中國心臟調查發布會上,胡大一教授等專家呼吁對心臟病人建立血糖首診制。胡大一教授介紹說,此次中國心臟調查涉及7市52家醫院3000多名心臟病患者,調查顯示,我國冠心病患者糖代謝異常患者比例為80%;同時顯示,單純檢測空腹血糖會漏診超過80%的糖代謝異常。更值得重視的是,我國冠心病患者中高血糖、餐后高血糖漏診比例均比西方人高,因此,加強對冠心病等高危人群血糖異常的篩查迫在眉睫。
胡大一教授指出,住院患者糖代謝狀態是預測急性心梗預后的重要指標。已有研究證明,餐后高血糖與死亡率的增加密切相關。潘長玉教授表示,口服糖耐量檢測可發現餐后高血糖,應成為高危人群的常規檢測項目。
封殺注射用聚丙烯胺水凝膠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6年5月決定,撤銷注射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膠的醫療器械注冊證,全面停止其生產、銷售和使用。
注射用聚丙烯胺水凝膠俗稱“人造脂肪”,屬于長期植入人體的軟組織填充劑,目前有不少美容單位使用這種材料為患者進行隆乳、隆臀等手術,商品名為奧美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顯示,從2002年到2005年11月,共收到與奧美定有關的不良事件監測報告183份,其中用于隆乳161份;不良事件包括炎癥、感染、硬結、團塊、質硬、變形、移位、殘留等。因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決定全面封殺注射用聚丙烯胺水凝膠。
(以上衛文供稿)
長期飲酒導致骨質流失
美國科研人員一項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長期飲酒危害你的骨骼健康。
研究人員對人和動物的研究表明,長期飲酒可引起骨質流失,嚴重者將導致骨折。尤其是在骨折愈合期,飲酒會抑制新骨的生長。人們已經知道,一種稱為破骨細胞(osteo—elasts)的多核細胞有溶解、吸收骨質的作用,而成骨細胞(osteoblasts)卻有再生骨質的作用。通常情況下,這兩種細胞在骨骼再造過程中的作用是相對平衡的,故能保持骨骼的骨質密度。研究人員稱,長期飲酒破壞了成骨細胞的正常機能,造成骨質流失。當然,也有研究證實,適度飲酒有益骨骼健康,但不能超過一定的度。研究人員強調,應當讓公眾知道長期飲酒不但危害你的肝臟.同時也損害你的骨骼。
女性糖尿病患者應防骨質疏松癥
美國科研人員一項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1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其骨質密度比正常人要低3%~8%。因此更容易患骨質疏松癥,其發生骨折的幾率也高于正常人。
研究人員同時指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婦女也應當注意預防骨質疏松癥。因為1型糖尿病通常會并發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對67名患1型糖尿病的婦女與237名普通婦女,就發生骨折的情況進行了對比研究。受試者的年齡為35~55歲之間,其它情況如種族、家庭經濟狀況都大致一樣。結果發現,糖尿病患者組的骨質密度普遍低于非糖尿病組。兩組受試者骨折的發生率分別為33.3%與22.6%。研究人員在新近出版的《糖尿病》雜志上撰文稱,盡管目前對糖尿病影響骨質密度的機理尚不清楚,但其影響卻是存在的。或許是因為血糖異常影響了骨質的正常轉換。研究人員建議,患有1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平時應當注意預,防骨質疏松癥。
(以上楊光平編譯)
今年三八婦女節前夕,中國醫師協會醫師健康管理與醫師健康保險專業委員會聯合體檢機構,共同發布了職業女性健康體檢數據。在對116592位女性的日常體檢中,發現乳腺疾患39970人,宮頸疾患42095人,卵巢囊腫3621人。調查指出,目前主動參加體檢的女性中,平均年齡比2年前下降3.5歲,說明職業女性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體。但調查同時發現,絕大多數人羞于啟齒、閉口不談的婦女病,如今對職業女性的威脅日益增大。僅以42095個宮頸病患者為例,重度宮頸糜爛占6.78%,中度宮頸糜爛占14.24%,輕度糜爛和其他類型宮頸炎占25.9%。
研究顯示,社會地位高、未婚未育、城市居民、首次生育超過30歲、月經初潮低于11歲、肥胖以及長期激素治療等,都是可能導致女性乳腺癌發生的高危因素。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酆豫增教授指出:“環境污染、緊張焦慮、壓力過大,是導致女性卵巢暫停工作的罪魁禍首,甚至在臨床上出現了30多歲就開始絕經。”
少兒營養過剩造成四大危害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目前在全國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學生中進行的調查顯示,孩子營養過剩問題非常突出。參與此次調查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趙霞指出,營養過剩會對兒童造成四大危害:
一是體重超標。血脂高的肥胖兒童更容易發生脂肪肝、脂肪性肝炎。醫學研究表明,肥胖兒童脂肪肝的發生率可達31.4%,患脂肪性肝炎達7.8%。二是可能導致兒童性早熟。各種高能營養食品中一般都暗藏有促使兒童性早熟的激素,在生理上可能會導致兒童骨骺提前閉合,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最終身高。三是導致兒童齲齒率的上升。一份全國中小學生齲齒與牙周疾病調查數據顯示,城市7~9歲兒童患齲齒的比率為79.6%。其中的原因是因為兒童進食的多為高蛋白、高能量的黏糊狀食物,營養物質在乳牙邊積累,變成了齲齒的溫床。四是對兒童心理的發育具有消極的影響。肥胖兒童經常是同伴嘲笑、捉弄的對象,因此與正常兒童相比,肥胖兒童容易表現出更多的心理問題。
40%以上的心肌梗死悄然發生
歐洲科學家最新發表的一次研報告顯示,有40%多的心肌梗死患在病情發作時,居然在沒有到醫院就診的情況下就不了了之了。
參加這次研究的人員表示,在“無聲心肌梗死”的病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患者自己沒有意識到已出現了心肌梗死的癥狀而未去醫院就診,也有一部分是由于醫生的誤判而未被當作心肌梗死來醫治。造成這種情況有多種原因,如患者身上出現的癥狀屬非典型心肌梗死癥狀。女性患者身上出現的癥狀往往不同于男性患者,老年患者身上的癥狀也往往有別于其他年齡段出現的癥狀。糖尿病患者身上出現的癥狀,與一般人身上出現的癥狀也有不同。
心肌梗死的高發人群應對自己時刻提防,特別應注意自己身體狀況所發生的一些微妙變化。此外,了解自己是否發生過“無聲心肌梗死”也很重要,因為一次看似“未遂”的心肌梗死,通常預示著患者還會遇到下一次。患者應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并在生活方式上做相應的調整。
(以上李福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