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齡人的眼中,30歲的黃新家實在是有些“另類”。他穿唐裝、喝功夫茶,室內擺著明清家具、古玩,平時喜歡搜集方志、典籍、姓氏宗譜……他還換過許多工作,如團委干事、報社記者、拆遷辦外勤、寵物醫生……唯一不變的身份是收藏愛好者。
從小就有“收藏癮”
說起收藏來,黃新家如數家珍。他說:“其實,機會無處不在,收藏品無處不在,財富無處不在,甚至就在身邊,如:書畫、郵票、磁卡……總之,只要是人們能見到、買到、找到的,幾乎都有人收藏,像一些報紙的創刊號,盡管每份只賣0.50元,但現在,在崇仁路收藏品市場已增值了好幾倍,甚至幾十倍了。”
出生于1976年的黃新家,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從小就是在爺爺的督促下,搖頭晃腦背著《三字經》長大的。爺爺雖然沒有多少文化,卻立志要把他培養成一個有文化的人,這也為他日后收藏武漢的文化、歷史打下了基礎。
1983年,黃新家剛上小學,對一些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那時候,他的舅舅在十堰的東風汽車公司搞推銷,經常天南地北地到處跑,每次出差都會用手中的通用糧票,換回許多在本地不能用的其他的省地方糧票。黃新家覺得這些花花綠綠的糧票非常好玩,就把它要過來用本子粘貼在一起,平則一有空,就拿出來翻閱,而且一些同學見了非常羨慕,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
后來,他見學校的資料室里有許多廢棄的信封,上面貼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各樣不能再使用的郵票,就動了集郵的念頭,幾年時間,就集了厚厚的幾大本。
黃新家說:“我第一次知道收藏品可以增值、賺錢,是在1990年亞運會期間,當時,我爸爸到陜西榆林跑貨運,見當地印有吉祥物“盼盼”的郵票才10元錢一套,就給我買了1800元的,沒想到,不出一個星期,武漢集郵市場每套竟漲到了90元……”
也就是從那時起,黃新家漸漸有了收藏癮,到1992年進入武漢市69中時,他已積攢了數千張糧票、郵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場禍患降臨了。過了不久,在學校舉辦的工藝品展覽會上,他將所有的糧票、郵票都拿出來參賽,在同學們中間引起了強烈反響。但過了一夜,所有的糧票、郵票都不翼而飛了,黃新家“哇”地一聲哭了起來……后來,經過學校查詢,才知道是被一位高年級的同學拿出去按面值換了錢。
為了幫他挽回損失,班主任發動全班同學向他捐贈各種稀奇古怪的收藏物。在他收到的物品中,不乏與武漢有關的歷史照片、歷史書籍……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黃新家開始接觸歷史、文化方面的收藏。
收獲了事業與愛情
黃新家將收藏歷史、文化真正當著一項事業來做,是他1997年從中南財大經濟管理專業畢業之后。其間,他換過許多工作,做過機關干事、報社記者等工作,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聽說哪里出現了寶貝物件,他都要過去看一看、瞧一瞧,遇到鐘意的就會想辦法去把他買回來。“其實,這么做也是被逼出來的,因為,從1993年開始,郵票的年發行量從以往的二三百萬套一下子猛增到了1000多萬套,導致郵市跌入了低谷,我也跟許多收藏愛好者一樣,從票證市場撤身而退,開始轉向收藏歷史、文化方面來。”黃新家說。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黃新家有事沒事總是喜歡在三鎮的街頭轉悠。無論是在漢口的花樓街、武昌的九龍井,還是漢陽的西大街,他都有自己的“老相識”,只要他一出現,他們就會圍著他說白聊天。這些人中,有撿破爛的大爹大媽,有搞廢品收購的“鐵桿”哥們,往往就是在和他們閑扯時,就會從嘴里“蹦”出一條有關“古董”信息來。
黃新家說:“與武漢歷史相關的物件實在是太多了,在我的家里,有3500年前盤龍城原居民陶器,有清朝時期的穿衣柜,有民國初年的指南針……其實,真正值錢的還是那些絕版的、上千種姓氏的宗譜和方志、文獻。”
黃新家在收集家譜時,市面上還沒有家譜的收藏概念,他所收藏的家譜是他從武勝路、泰寧街等地淘來的,這些家譜都是文革“四清”后留下的,收購時每本才2—3元,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尋根問祖的人越來越多,家譜升值很快,有的已經炒到了每本幾千元以上。截止目前,他已收藏黃、謝、陳、吳、魏等100余姓、近2000余冊,其中明、清、民國家譜200余冊,現代家譜1800余冊。
而他收藏的4500多種方志、文獻。有的連省圖書館、市圖書館都沒有,別說升值,就是當廢紙賣也要賣1萬多元。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他的一套《長江圖說》,一套2本買回來是30元,現經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價格已達到3萬元以上。
更有意思的是,黃新家還因深諳歷史、文化贏得了真摯的愛情。那是2001年,他為了拓展信息渠道,在漢口江灘邊開了一家舊書店,后來,一位在附近寵物醫院打工的女孩常常跑來借書,還經常好奇地問這問那。漸漸地,這位女孩被他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吸引了,兩人開始談起了戀愛,并結了婚。
每年“六月六”舉辦曬譜節
“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 2004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黃新家在漢陽晴川閣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曬譜節”活動。
這—天,黃新家將他12年來收藏的上千種姓氏的宗譜以及方志、典籍,全部拿到晴川閣展出,一時間,在市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展出期間,每天都有近千人前來觀摩。同時,他還收到了各界社會名流向他贈送的書畫作品數百幅。
看到人們對自己收藏的作品如此感興趣,黃新家便開始改變思路,邊收藏邊做活動。
黃新家說:“現在,在收藏投資這個圈子里,有兩個極端,要么是一收一藏,要么就是一買一賣,我呢,卻通過舉辦活動來賺錢,這樣,收藏品永遠是我的,而且永遠是升值的,而舉辦活動,除了可以獲得門票收入、企業贊助外,還可以獲得社會效益,何樂而不為呢?”
收藏要投資,保存收藏品要要耗費大量資金。這些年,黃新家幾乎所有的收入都投在了收藏上。每一件收藏品都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結晶。黃新家剛結婚的時候,住在花樓街他家那棟住了四代同堂七個小家的老房子里。當時,許多人都勸黃新家賣掉幾樣老“古董”,讓自己的小日子過得寬松一點,但他始終沒有同意。這么多年來,他的愛人也一直非常支持他。
近幾年來,黃新家共舉辦了12場武漢歷史文化展覽。為了將收藏品展覽等活動做得更加紅火,眼下,他成立了武漢志興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及服務,注冊資金為50萬元。該公司擬定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都在武漢晴川閣舉辦曬譜祭祖活動,以給800萬武漢市民一個尋根問祖的機會。
黃新家說:“毛主席講過這樣一句話:祖宗不敬、談何愛國!自姓氏起源到如今,中華民族曾經使用的姓氏高達22000個,現在我國所使用的姓氏有3000多千,其中常使用的約500個,而近902的炎黃子孫只使用100多個姓氏。擬將舉辦的曬譜祭祖活動,得到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系列展覽組織委員和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的支持,在此項活動中,除了舉辦曬譜祭祖儀式外,還將舉辦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專題展。”
同時,該公司還將創立中華炎黃姓氏文化陳列館,長期有序地開展家譜文獻的陳列、展示,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姓氏文化講座、研討會等活動,并與武漢其他兩家公司一起承辦了湖北民間傳統藝術傳承人命名暨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活動。
“我的目標是,在保存好現有收藏晶的基礎上,通過做活動,讓公司的資產像滾雪球—樣不斷壯大,也讓我的收藏品越來越多。”黃新家說。
黃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