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外觀設計應該回避工業化,注重人性化
建筑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產品。在其設計過程中,建筑師和開發商應該關注哪些方面?大的范疇而言,第一是其工程技術方面,第二是造型藝術,就是審美方面的特性。再深層次還涉及到人文、社會等。
從審美方面來說,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建筑技術手段和人類審美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建筑作為一種產品,和其他家用電器一樣,其審美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到今天已達到一種食不厭精的階段。
建筑從外觀形象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宏觀外部造型,也就是遠距離欣賞這個建筑時,看不見建筑是什么風格,甚至看不清什么顏色,這時所能識別的只是宏觀的天際輪廓線。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如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中國的天壇、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巴黎的凱旋門,其天際輪廓線都非常獨特。第二層次是走到建筑的近前,這時欣賞的是立面設計風格,如歐式或中式,古典或現代,以及顏色、材質的對比,橫線條還是豎線條。第三層次則是建筑的細部,在自家花園里、建筑入口處或陽臺上,這時所關注的是建筑與人親密接觸、對話層面的元素。如欄桿、扶手、臺階、花籃、吊燈、材質、肌理等,可以說是裝修層面上的內容。
建筑是最高檔的商品。一部手機不過幾千元,一臺電視機可能上萬,而一套房子則需要近百萬,可能會用去一個人半生或一生的積蓄,可以說是消費品或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最貴重的一件。而國內普通的樓市產品基本還處在一個非常初級的階段,從建筑產品的檔次來說,必須提高設計的精度。
從發展商自身的銷售業績這個角度考慮,也應重視建筑外裝修的精度。客戶不可能看到整個小區完整的建筑風貌,也大都不會判斷建筑內部的技術含量與各種經濟技術指標,他們對商品的取舍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項目外觀的直接印象,對項目大區位、價格和戶型的判斷,如果項目的局部非常精細,建筑的裝修配飾非常有人情味,他就愿意在這個地方生活。
建筑不都是像神廟、紀念堂、紀念碑那么強調紀念性、歷史感。建筑是一個殼,是一個載體,所承載的是人的生活,所以必須強調人生活的尺度。記得柏楊先生說過一段話:“美國是神的空間,歐洲是人的空間,亞洲是鬼的空間。”美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加上二戰以后美國人的心態是人定勝天,做全世界的老大,所以除了寬馬路,大汽車外,就是大規模興建摩天大樓,好似城市的建筑都是為巨人所享用,為巨人所設計,是為神來使用的。
在歐洲隨處可見幾百年、上千年前留下的人類文明和建筑所記錄的歷史。到處是小橋流水和尖頂教堂,環境很適合人類居住。以至于歐式風情小鎮成為中國發展商模仿的對象。
而在亞洲,如在東京、香港、上海,雖然工業化發展水平很高,但是人口密度大,導致生活空間質量難以提高。掙再多的錢,在城市享受不到像歐洲那樣的居住環境。所以說亞洲是一個鬼的空間。
這一現象足以說明居住區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多么大,因此一個小區在做平面總規劃時,發展商有義務做高環境質量,使其有人情味。像第一代TOWNHOUSE,北京的一棟洋房、康城,都是小村鎮式的自然形態的規劃。不過,這些規劃風格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平面二維表現是它的重點,圓形的中央廣場,放射型的大道,完全是那種斯大林式的,很強調紀念性。而小區是提供給人居住的,人要在里面生活,不是政府機關,需要強調氣派。而且在二維平面中做得再幾何對稱,在實際的三維生活的空間里很難體驗到,所以這樣的平面只是給不懂專業的發展商和業主看的。雖然現在居住區的規劃開始走向人性化道路,但還需要大家來努力。
大到一個城市,小到一個居住區甚至某個具體住宅,要達到人居環境,在設計上就要考慮能讓業主在其中生活的幾十年能享受,這種享受包括高品質的外部和內部環境等。而人性化的設計也應反映在建筑的外觀設計中。目前許多以所謂現代風格的名義設計的建筑,外觀與車間相去無幾,再過幾年勢必成為城市環境的垃圾。所以建筑的人本化趨勢應該是回避工業化,注重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