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加強管理和社會各種力量的配合,是保證建筑安全的兩個有力手段
8月7日,中央電視臺“全球資訊榜”欄目報道,浙江金華的一個建筑工地發現一名建筑工人被澆筑在混凝土樁基里,原因是混凝土澆灌車突然發生了傾斜,澆灌臂將當時站在地樁井旁的施工人員全部砸倒,一名工人被澆灌臂掃進了混凝土池。無獨有偶,8月8日,某建設開發總公司總承包施工的北京三環新城29號樓工程在拆除塔吊過程中,塔基圍護墻坍塌,造成1人死亡。
不斷發生的工地安全事故再次提醒我們:安全必須老生常談,安全必須措施到位。
安全措施到位,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深入,一方面是企業內部加強管理,另一方面是社會各種力量配合到家。
企業內部加強管理,主要可以在幾個方面做出努力。樹立“安全第一、生產第二”的基本指導思想。工地的口號是“安全第一、質量第一”。實際上,因為質量與甲方有關,關系下一項工程,而且可以成為對外宣傳的資本,安全則僅是企業管理工作之一,所以,就目前來看,安全管理與質量管理相比較,安全管理是缺乏內在動力的一種管理。只有企業領導強制推行企業安全文化,在企業內形成“安全第一、生產第二”的集體意識,企業中自覺貫徹和執行安全措施才能順利實施。
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強化企業各級領導負責制,要求企業從總經理到項目經理必須親自抓、負總責,及時解決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是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控制指標體系,對安全生產實際情況實施定期定量考核。再次是保證安全生產投入有效實施,健全安全管理機構,配備足夠的安全專職管理人員。此外,強制分包單位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具體落實到現場負責人、管理人員和作業班組長。
建立應急機制和應急方案,并經常演習。日本人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死亡率非常低,與其經常進行防災演習有關。中國近年來強調建立各種防災應急預案,也大大減少了傷亡事故。企業應在每個工地中預備事故應急方案,以保證及時救援,減少和防止人員死亡。
設立安全看板。中鐵十五局五公司推行的“一法三卡”勞動安全保護工作方法,在有可能發生事故危害的作業點,設立危險源點警示卡,將作業名稱、事故種類及圖標、防護措施、責任人、檢查周期等一道制作成醒目的標識牌,掛在相應的作業場所和崗位,既起到了通俗易懂的提示作用,也達到了文明現場的要求,既裝點了工地,也節約了資金,得到各級管理者與一線操作人員的認同。這種做法,有著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的特點,可為那些大量使用缺乏培訓的農民工、工人安全生產知識不足的企業提供借鑒。
從社會各種力量的配合上做到安全措施到位,也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投保。保險雖然已經在建筑行業推行,但企業的積極性并不高,顯然,這與保險費用直接相關。行業協會應代表建筑企業與保險行業磋商,解決保費過高的問題。同時,實行與安全業績掛鉤的浮動費率,激勵投保方主動投保,或通過提高安全工作的經濟壓力,推動企業下氣力做好安全工作。值得指出的是,浮動費率浮動度必須相當大,才能促進企業主動改善和加強安全工作。
其次是提高安全生產資源保障水平,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做到這一點,一方面需要行業加大對安全技術的開發研究,不斷推薦通過技術認證的產品,強制淘汰落后的安全設備和技術。另一方面,應正式規定建設工程安全作業環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費用,作為非競爭性費用在招標時單列,以保證安全費用的落實。另外,也可借鑒荷蘭職業培訓的成本和風險由整個行業來承擔,費用來自稅收的經驗,免費向建筑工人提供安全培訓和教育:對那些在安全方面成績十分顯著的承包商給予獎勵,并且把由于安全因素導致的成本上升的壓力從承包商身上“減壓”下來。
增加業主事故賠償責任,敦促業主選擇可靠的承包商也是很好的做法。目前的情況是工程施工發生事故一般與業主無關,這不利于各方共同關注和解決安全問題局面的形成。應該建立業主共同賠償制度,使業主意識到,只有選擇那些具有優良的安全施工記錄的公司中標,才能減少業主損失,保障業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