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子外資并購,需要開放的姿態和理性的對待,而不是動輒被民族主義左右
民族主義是現代民族國家出現之后產生的一種以本民族的利益為訴求的主義。在民族解放運動中,民族主義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推動了現代國家體系和國際格局的建立。此后幾十年,民族主義一度聲勢跌落。
至上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風生水起,席卷世界各個角落,此時,民族主義返照迎潮,又行云帶雨,成為國際經濟貿易中不可忽視的因素。至今,民族主義完全披上了經濟外衣(經濟民族主義),影響力更加強勁,橫亙在各種跨國并購中。
2005年以來,美國先后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撓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否決阿聯酋迪拜世界公司收購美港口經營權;西班牙、法國和盧森堡等國則以“公平競爭”為名聯手反對印度米塔爾鋼鐵公司收購盧森堡的阿塞洛公司。

中海油投資部總經理肖宗偉認為:中海油去年競購優尼科未果,主要障礙是,“沒有充分預估到,美國這個世界一流強國上百年來形成的極度自負、充滿強烈榮譽感的民族主義自尊心確確實實受到了打擊,美國國會和很多美國人對中國公司的收購表現極度的驚愕和恐懼”。
中海油從大洋彼岸鎩羽而歸,失敗感和挫折感深深刺痛了國人,激起了強烈的反彈和對立情緒。
3月4日,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指出,外資并購已危及國家經濟安全,需要規范。他強調,“如果聽任大量獲利和財富落入跨國公司手中,中國民族工業的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將逐步消失,國內龍頭企業的核心部分、關鍵技術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國公司所控制。”他呼吁采取行動,限制跨國公司并購本土企業以確立在華市場壟斷地位的惡意行為。
一時間,“斬首式”、“瘋狂”、“掠奪”、“失控”、“警惕”等諸如此類詞鋪天蓋地,不管媒體還是網絡儼然成為戰場,一場激烈的爭論從官方迅速蔓延到民間。
一百多年的受辱史使中國的民族主義根深蒂固,這并非壞事,而是一種民族自立、自強的動力。但在這過程,民族主義建立了絕對的強勢,形成了話語霸權。如此一來,只要稍有偏離民族利益,或者維護民族利益不夠顯性,就將被扣上“出賣”的帽子。
在歷史因素作用下,民族主義超越了理性,變得不容質疑,也不可討論。由于它內涵又極其含混,只要有需要,便可以手到擒來加以利用。精明的企業家、政治家、各種博弈勢力……往往能根據情勢,巧妙地煽動民眾內心深處這種情緒,為他們自己的局部利益服務。
中國彌漫的是一種自卑的民族主義,民眾的神經更容易被挑動,比外資“惡意收購”更可怕的是,民族悲情主義一旦被煽動起來,勢必成為保護落后最有力的借口。
今天已經不是改革推動開放,而是到了開放促進改革的時刻,而中國的開放還遠遠不夠。所以,對于外資并購,需要開放的姿態和理性的對待,而不是動輒被民族主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