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永青的“價值中國”每一個大舉動都是在闖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但他闖得非常開心:“我喜歡嘗試風險,喜歡創新和變化。有句老話‘人生如戲’,再偉大的人,幾十年以后也會死去,一定要‘玩’得精彩。”
“在我看來,‘價值中國’不成功都沒道理,因為這是我和大家一起創造財富;”林永青,中國第一個專業財經博客網站的創辦人,世界上第一個向博客作者發放網站股票期權的人,以這樣的堅定開始了和記者的對話。
讓知識成為財富
“‘一價值中國’作者期權分配已經進行了一年多,效果如何?”
“發期權前,我們的作者是800多個,現在作者數已經翻了日倍,增長到6000多,每天有30萬的點擊率,可以說相當的成功。”林永青回答道。
2005年3月,林永青宣布“價值中國”保留50%的股權,其余50%作為期權發放給博客作者,以作者的貢獻率(文章數、點擊率等加權)乘以自己所分配股數來計算。在“價值中國網”全面盈利時,博客作者將得到收益。
彼時,網絡上關于博客網站收費后博客作者是否買賬的討論還沒有結果,林永青卻逆勢而動,愿意將網站的收益與博客作者共享,這個舉措使“價值中國”馬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些人為之叫好,因為博客的價值終于得到認同;一些人斥之為做秀,認為不過是給作者畫了一個虛妄的大餅。
回想一年多來的種種爭論,林永青很平靜,“一家上市公司有幾十萬個股東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不過是把它提前了。剛開始的時候,有人有疑問,但‘價值中國’的快速發展讓我們越來越確定這樣做是對的。很多作者并不是沖著錢來的,因為還沒有看到錢,更多的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識被尊重。互聯網上充斥著盜版、侵權,我們通過這種方式,給作者勞動一個認同,作者對我們尊重的方式表示贊賞。”
但是要杜絕質疑的聲音,就必須讓作者得到切實的經濟回報。然而在本刊采訪之前,林永青并不愿意對媒體詳談“價值中國”的盈利模式。“很多事情在做之前去說是沒有意義的,就像網站剛建立起來,還沒有多少作者,我談分配期權,那就會是個笑話。”林永青很垣誠地說:“做盈利和商業化之前,我需要幾年的時間搭建基礎的東西,現在搭建得差不多了,是可以說的時候了。‘價值中國’有一個口號‘讓知識成為財富’,我們一定會盈利,和大家一起創造財富。”
“個人營銷”時代的開啟
這兩年的博客網站有人氣,卻少“財氣”,中國博客網站的老大——博客網也沒有做到真正的盈利。有專家甚至斷言說,博客的殺手盈利模式現在沒有出現,將來也不會出現。林永青對“價值中國”的信心從何而來,
林永青介紹,企業的廣告、窄告是“價值中國”重要的一部分盈利夾源。窄告是新興的網絡廣告投放模式,它利用網絡的技術優勢,將網絡廣告直接投放到目標客戶面前,把廣告的針對性發揮到極致。
但最令林永青興奮的是6月將全面開展的“個人窄告”業務。它是將個人宣傳信息以關鍵字的方式匹配到一個故事、場景、內容,博客讀者的閱讀是主動搜尋,所以他一定會對相關信息感興趣,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林永青認為;“現代社會是—個營銷的時代,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有更多自我實現、自我表達的愿望,個人營銷將會成為潮流。”他同時強調,這種個人營銷,并不是所有的網站都能做,與網站的品牌有很大關系,“你肯定是希望在一個嚴肅、權威的網站上發布自己的信息,而不是一個充斥著垃圾信息的網站。”“價值中國”所走的嚴肅、專業的博客路線,使其在“個人窄告”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林永青相信這將帶給“價值中國”一個很大的盈利空間。
但這個市場在中國還是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價值中國”先入一步跨進來,是否真的會有所斬獲?看到記者臉上的疑惑,林永青說;“這種”個人窄告概念的推廣,需要時間。如吳一件事情大家很容易就接受了其實我們已經太晚了,就不要做了。其實,個人用戶會比企業更容易打動,因為只需要一個人做決定,而且我忙的費用也不會很高。”
在“價值中國”的網站上 一些板塊的設置同樣體現著林永青對“個人價值”的想法。如“職業人士社區”,如果你想在社區中認識并與某人交流,就要向這個人支付一定的費用。乍聽起來,這種做法是赤裸裸地用金錢衡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林永青并不同意:“在物理的世界中任何人認識是有代價的。我們在美國的一個顧問,他曾經做過大使,參與了中美第—個貿易協議的簽訂。我和他開玩笑,‘我已經花了幾百萬,我才能認識你,和你交談。’那么在百聯網上結交一個值得認識的人,為什么不需要付出代價?”
像辦大學一樣經營網站
在林永青宣布向“價值中國”的作者發放期權后,一些媒體將林永青稱作“博客世界的顛覆者”。但他要顛覆的不僅于此,而是從“真實”、“專業”角度對中國博客形態徹底的叛逆。
“價值中國”的博客作者采用的是實名制,它的期權制度和推出的其他項目也都是建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林永青并不認為虛擬是互聯網的特性,恰恰相反,“互聯網上的東西必須是真實的,真實的東西它存在的時間才會更長,它才會是—個生意。”
而“價值中國”專業化的定位,林永青一方面是出于一種責任感:“我們能夠為專業人士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一個好的平臺,提供良好的交流服務,這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商業角度的考慮:“我客我們不是第一家,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創新,但是這種創新必須要有它生存的意義。我們要做的是滿足大家工作和專業的需要。”
在“價值中國”成立之初,有人認為,只有娛樂的、風花雪月的東西,才能有市場、有流量,專業的博客受眾太小,會沒有市場。林永青笑著反駁:“我相信專業約東西是有生命力的。世界上有那么多大學,很難超過劍橋,牛津,它們的價值在時間中越來越多地得到積累。‘價值中國’希望像辦一所大學一樣來經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