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Ⅱ終于來了!
2006年4月14日凌晨,央行通
過其網站公布了QDⅡ,放行的消息,公告顯示:“……四、拓展境內銀行代客外匯境外理財業務,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的人民幣資金,在——定程度內購匯投資于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五、允許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證券經營機構在一定額度內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自有外匯,用于在境外進行的包括股票在內的組合證券投資;六、拓展保險機構境外證券投資業務,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購匯投資于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及貨幣市場工具,購匯額按保險機構總資產的一定比例控制。”
顯然,公告對于銀行、保險和基金等證券經營機構放開了渠道,使之能夠在相關條件和管理下,開始有步驟地境外投資。
從中國金融監管當局放開QDⅡ后,金融業就一直在討論并盼望著QDⅡ的產生。因為大家都知道,單邊或者單向的金融行為在當今的時代,已經不合時宜了。而且對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開放事業也很不利。
那么,為什么我們一直沒有開放QDⅡ呢?其實人們都已經注意到,中國的金融改革步伐在最近兩三年里突飛猛進,并且堅定地執行了整個改革中也許是最棘手,卻又不得不先改的證券市場。
先天的不足和畸形的發展,給改革帶來了難以估計的困難,改不好可能會嚴重影響金融改革,乃至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
所以,在沒有絕對把握來控制的時候適當地放開QDⅡ,一方面國內資本市場希望帶來增量資金,從而起到增強和穩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加速與境外資本接觸的過程中,增強有效引導和控制經驗,顯出中國政府進行金融改革的信心和勇氣。
但是,在過程中也遇到了由于單邊體制帶來的麻煩——人民幣升值壓力、金融資產的利用效能不高、國際社會的種種不利因素等。
那么,為什么選擇在此時放開呢?
證券改革中最艱難的一步——全流通的改革已經基本成功;人民幣升值和貿易逆差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熱錢和國際壓力不斷襲來;而單向的體制也使得貨幣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所有的一切都表明:放開QDⅡ的時機已經到來。
事實上,選擇在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之際,放開QDⅡ既有政治意義,也有利于中美兩國更為長遠的戰略意義。同時,在西方復活節之際,可以減輕來自國際炒家的壓力,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
當然,也有專業人士指出,如果能更早一些出現或許不至于如此被動。比如,在人民幣升幣值等問題上。由于QDⅡ現在國際炒家已經大規模撤退的時候,那么初期的資本是否會在香港被趁機撤換掉,讓中國再次蒙受和B股當年一樣的損失和風險等。
誠然,以上都有可能,但萬事開頭難,好在我們的開頭很好——至少股市沒有大跌,至少大家都歡迎,至少國際社會接受并承認了這種善意,而且,中國的金融改革更加勢不可當地進行,這,方是我們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