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15個互聯網流量最高的公司中,IDG投了其中的22個。
“我們應該是進入中國的第一家外國風險投資公司,到目前為止,IDGVC已經投了不下150個項目,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企業是互聯網企業。”IDG副董事長。合伙人熊曉鴿顯然很滿意中國互聯網的表現,以及自己所在公司的眼力。

1973年,IDG投資2000萬美元,創立了“太平洋技術風險投資(中國)基金”,后來更名為“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簡稱IDGVC。在已經登陸納斯達克的中國概念股中,搜狐、攜憑借早期介入和深度干預,原本在美國排不上號的IDG創投卻在中國成為了風險投資的領袖程、前程無憂、金融界等背后都有著IDG的影子,熊曉鴿說:“我們最大的優勢便是對早期項目和早期創業團隊的判斷,在這一點上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為什么IDG總能搶在別人前面?同行大多既“惱怒”又無奈“地這樣發問。而其根源,恐怕還是擁有多年的本地化經驗的IDG,決策過程非常快速有效。并且10年來在互聯網產業撒胡椒面似的布局,也讓他們建立了強勢的項目來源渠道。每次IDG上百家投資公司開會的時候,一場會下來,馬上就會有很多公司之間形成合作,一個月之內,就能簽合同了。
這種產業資源,自然促使更多相關領域的創業公司希望能夠和IDG合作。而IDG也一直保持著“管閑事”的傳統——對待創業者,IDG都似乎表現得非常“兇悍”,經常會對投資項目進行深度的幫助性干預。
不熟悉IDG風格的創業者,會感到IDG總是在不停地提問,而不管你愿不愿意聽,而且很多時候,他們直接的表達方式并不那么令人愉快。誰都知道風險投資人是商人中最精明的商人,并不是慈善家。不過,熊曉鴿的潛意識中有幫助人成功的愿望。所以,在這個圈里,大伙都說“小鴿”是個好人。
根據IDG在中國的全部投資額和投資企業數量計算,每個項目的平均投資額均不到200萬美元,而IDG在這些公司的股權,一般也都在25%以下。IDG在選擇項目的時候,遵循的三個基本要素:行業競爭力、企業產品競爭力、團隊競爭力。“這三者中,我們最看重團隊,產品可以變,但是賣東西的人不能變”,熊曉鴿表示。
不斷給創業者們施加壓力,IDG的成績自然不錯,其平均年回報率已超過40%,在中國互聯網市場千年間的投資回報至少為10億美元。
IDG最近的一次成功,伴隨著百度的上市。1999年,其以120萬美元投入百度,獲得4.9%的股份。2005年8月,百度登陸納斯達克時,股價瘋漲至最高每股150美元。如果按照這個價格計算,IDG將能從百度身上賺回約1億美元的利潤。熊曉鴿感慨,“在美國,你的成功率達到I/0就很不錯了,但是中國的回報率遠遠高于美國.我們很多都是將外國的模式,通過在中國尋找合適的伙伴,移植到中國來,這樣會比較容易取得成功。
2006年幾乎所有VC都在關注互聯網中最熱的概念——Web2.0。對于IDG而言,除了互聯網外,移動商務,娛樂也是今年投資的主要方向。熊曉鴿尤其看好移動增值市場,他認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手機用戶群,移動增值領域前景無限。”
熊曉鴿認為,“中國需要有一個更好的投資環境,一是政策的扶持,二是退出機制的完善,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還不能說是一個‘成熟的環境’:只有鼓勵投資的措施,缺乏健全的退出機制。“小鴿”勸告正在進入中國的風險投資家,在中國的投資人必定是掙錢的少,賠錢的多,只有那些對中國真正理解并有足夠耐心的人才有可能掙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