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人民幣起家的上海聯創,在7年的時間里,打造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聯創系”成為本土VC的一面旗幟
這個39歲的男人,喜歡書法和古董,干的卻是風險投資。他強調做投資就像買古董一樣,先看貨,看準之后再談錢,而不是先問賣家要多少錢。
他顯然是內行。業界人上提起他時總說:“那個上海聯創老總馮濤,調查300家企業才投資一家。”
那是一家馮濤認為風險逃不出自己掌心的企業。他說,“我們天天和風險打交道,關鍵是看你自身能不能夠控制,能不能夠認知、能不能夠把握這些風險,如果覺得這些風險逃不出我的掌心,我能夠控制、能夠預見的話,我覺得應該可以投資的。”
成為如來佛,馮濤自己也清楚,這事實上不可能。他這么說,為聯創作了最好的廣告。老謀深算的生意人。

馮濤的精明,體現在對項目以及創業企業家的判斷上。他看好的項目,除了必須有足夠大的目標市場,比較優秀的管理團隊,比較高的壁壘,具備能夠成為目標市場的領導者的潛力這幾條公認的標準以外,投資企業家還得與VC合得來。在他眼中,“合得來”的投資企業家要有商業常識,此外還有三點;創新能力,親和力,創立好的企業文化。好的氛國。
VC投資項目更投資人。馮濤深諳其中玄妙。
馮濤的精明,還體現在聯創的投資風格中。“聯創投資一家公司,最希望持有該公司25%左右股份,不喜歡控股,那樣太累。但也要對被投資公司擁有足夠的影響力,否則就談不上后期的投資組合了。”馮濤說,他也確實在這樣做。其實他并不是不喜歡控股,而是從聯創的資本實力和風險控制出發定下的策略。
馮濤有個投資的“產業鏈整合”理論:劃一個圈,然后坐下,慢慢培育,等著采摘。聯創在藥業連續投資了康緣、聯環和萬泉等多家企業,推動它們實現業務合作。在其它行業的投資也是如此,強調增加投資企業間互相增值的機會。這也是馮濤增大“手掌”的招數。
也許正是因為馮濤的這種精明,1999年8月才成立、5000萬人民幣起家的上海聯創,到現在已被人在資本市場冠以“聯創系”這樣的稱號,成為本土VC的一面旗幟。聯創早期對亞信科技的投資,則成為它的招牌案例:以每股7美元進入,亞信上市后,其股價一度高達110多美元。
但馮濤也有軟肋早期技術投資上建樹不多,做不過國外的創投。他承認,“早期技術投資其實才是中國創投乃至全世界創投的精髓”。而這,考驗資本實力更考驗眼光,正是最見功力處。馮濤的掌功還得繼續練。
對于早期技術投資的機會,馮濤瞄準的是科技對產業生態系統的重建。他認為,通過加入互聯網技術和一些新的技術,推翻原來的產業生態系統,建立新的商業運行模式,這樣一種模式要比技術本身更加吸引人,也更加實際。因此,他對網絡游戲、手機電視軟件的興趣,也就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