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中國地區差異很大,西部12省市區的面積占全國71.3%,人口占28.6%,但GDP占不到l8%。而經濟發達的廣東、江蘇、上海、山東和浙江五省市的GDP占了全國總量的45%左右。
東部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后期;中部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而西部則剛剛進入工業化的起飛階段。區域發展差距過大,會在國家安全、民族團結、領土完整等方面產生消極影響。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能僅僅依靠中央財政的支持。有人說,落后地區的發展靠中央財政多給點錢就行了。事實上,加快落后地區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和資金的投入,現實情況是國家的財政支持是極其有限的。因為,發展教育、科技創新、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軍事工業等等,國家用錢的地方大多了。
那么,最有效也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在擴大開放中求發展。綜觀各地的經濟發展可以發現,經濟發展快的、老百姓生活提高幅度比較大的地區,都是較早開放,外資進入比較多的地區,在統計學上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性。
通過大力吸收外商投資來獲得工業結構升級所需要的資金和技術。
根據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成功發展經驗,吸收外商投資在地區經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不是經濟發展的惟一因素,但絕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通過吸收外商投資獲得的建設資金和技術,并且還要在進一步擴大開放,在吸收更多外商投資上做文章。
鼓勵外商參與西部大開發和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和改造,促進區域結構優化。
加快中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開放型經濟發展,實現東中西部互動和優勢互補,努力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基地,積極引導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立足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重化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基礎,創新機制,積極引導外商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發揮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科研和人才優勢,積極承接國公司的服務外包,進一步擴大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推進東北地區的現代物流、連鎖業的發展。
繼續發揮東部沿海地區開放新優勢,努力形成產業結構國內外聯動和生產要素全球配置的發展格局,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結合落實CEPA,積極發揮珠江三角洲毗鄰香港、澳門的地理優勢,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和吸收外商投資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和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