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朱文成,1971年8月生,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任教于安徽省利辛縣第一中學,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亳州市骨干教師。從事高中語文教學,以“讓自信的風揚起理想的帆,用勤奮的槳劃動求知的船”為教學格言。曾在《語文建設》《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等刊物上發表文章十余篇。
教育觀點
前幾年受高考束縛,我在語文教學中雖有不少創新舉措,但仍是把學生放在被動接受的地位,結果雖然學生高考成績優秀,可語文課的精神氣不夠、人文氣不足。自從帶實驗班語文,我就在思索如何教學才既能把語文課上得激情靈動,又能在高考中取勝。
經過認真反復的思考和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實踐,我開始進行尊重主體、立足文本、重視引導的動態生成的閱讀教學。如此實施了一輪實驗,不僅課堂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錘煉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實驗班高考語文成績斐然,受到領導和師生的稱贊。
一、尊重學生主體
新課標明確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是的,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人生態度和閱讀積淀的不同,他們對相同文本的閱讀體驗與見解不盡相同,因此,我在教學中尊重學生主體,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自主閱讀的情境氛圍,讓學生主動地閱讀、積極地解讀、勇敢地質疑,進而開啟他們的智慧、發掘他們的潛能。
《雷雨》中的周樸園是個復雜的人物形象,為了使學生有立體感、厚重感,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從不同身份的角度來解析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學生的解讀豐富多彩、認識相當到位:作為一個資本家,周樸園奸詐、殘忍;作為一個封建家長,周樸園專制、武斷;作為一個丈夫,周樸園冷漠、野蠻;作為一個情人,周樸園真情、自私……
由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他們的思維品質得以培養、審美情趣普遍增強、語文能力大幅提高。
二、立足文本語言
語言是思想和文化的物質載體,文本的意義潛藏或凝固其中。要復活這一意義,把潛在或凝固變為現實,必須通過學生個體的主動閱讀來詮釋語言,從而準確解讀文本的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因此,我在課堂教學時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感受、品味、思考、體悟文本語言,透過語言層面深刻理解文本,發掘出潛在的意義。
教學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我要求學生品味文中飽含強烈情感、如詩般優美的語言:景物描寫語言、人物敘述語言、諷刺與反語。學生通過對三類語言的咀嚼、品味、感悟,復活了凝固于文本中的意義,解讀了愚昧貪財的王道士、昏庸自私的統治者、貪婪無恥的漢學家,體悟了中國敦煌研究家和作者的強烈的民族責任感與熾熱的愛國心,從而陶冶了學生的情感。
由于以語言教學為中心,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增強了,語言積累豐厚了,作文水平提高了。
三、重視引導生成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呈現出個性化解讀的喜人景象,但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口號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的良好愿望容易滑向“泛個性化解讀”的極端。由于學生的人生閱歷、閱讀積淀、鑒賞能力的相對欠缺,我在閱讀教學時抓住時機進行引導,重視引導下的動態生成,并對學生的不當理解進行適度的評價、匡正,以幫助學生反思,走出思維與認知的誤區。
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認為,陸游《書憤》詩的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考慮到學生也會如此單純解讀,我進行了必要的引導:“尾聯兩句陳述對象一致嗎?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經過一番討論,學生準確透視了陸游寄寓其中的深沉而復雜的情感:濃烈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壯志難酬的失意悲痛。
我堅信,在語文教學這塊園地中,只要辛勤耕耘、認真勞作,就會有鮮花綻放、滿園芬芳。
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我們課前預習了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膾炙人口的詞被認為蘇軾詞的代表作。現在請大家集體誦讀一遍。
(生齊讀)
師:讀得相當不錯,有節奏,有抑揚,也有氣勢。個別同學讀錯了一個字,應是“小喬初嫁了(liǎo)”。好,下面開始解讀詞作。請問,哪些內容集中體現了“赤壁懷古”這個題目?
生:從“故壘西邊”一直到“檣櫓灰飛煙滅”,集中體現了題目。
師:回答正確。具體說:哪是寫赤壁,哪是言懷古?
生:“故壘西邊”到“卷起千堆雪”,描寫赤壁;“遙想公瑾當年”到“檣櫓灰飛煙滅”,是懷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承上啟下,把赤壁與懷古自然銜接起來。
師:是這樣。我們先看前三句,這三句氣勢非同凡響,具體表現在哪兒?
生:表現在有實有虛。實景是滾滾東去、一望無際的長江水;虛景為千古風流人物一個個從詞人眼前閃過,被淘得無影無蹤。
生:“大江東去”四字讓人想到了無限廣闊的視覺空間,我們能從中體會到蘇軾心理空間的開闊。
生:說蘇軾面對長江水心胸開闊恐怕不當。他先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接著的“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兩句是說一代代風流人物都被歷史的滔滔江水沖洗盡,這三句融入的是歷史滄桑的無限感慨。
師:好一個“歷史的滔滔江水”。這三句是胸襟開闊還是滄桑喟嘆,應該結合下文來看。
生:說千古英雄都隨江水流逝,煙消云散,與下文的懷古意思相左。那么,該怎樣理解“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呢?
(生默然)
師:這兩句與《三國演義》的開卷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不同,那兩句緊接的是“是非成敗轉頭空”,充盈著歷史的空虛。蘇軾的這兩句意為江水洗盡了“千古風流人物”的形體,再也見不到他們了,而他們的豐功偉績卻留下來,感召著人們,特別是感召著蘇軾。所以,作者下文便尋找赤壁戰場、追懷英雄豪杰。
(生頷首)
師:我們接著賞析描寫赤壁的句子,請注意是“賞析”。
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寫得很有氣勢,讓人驚心動魄。
生:這三句煉字準確,有表現力。“穿”字寫山峰高聳入云,“驚”字寫巨浪洶涌,“拍”字寫聲響震天。
生:我補充一下。“卷”字寫出浪濤的強勁有力,“千堆雪”描繪出巨浪撞擊巖石后浪花飛濺的壯美。
師:“壯美”,很富有審美感受的一個詞。記得詩評家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剛才三位同學基本是賞景,哪位同學再來析一下情?
生:面對高聳的高山、澎湃的大江,蘇軾內心異常激動。
生:何止是激動,應該是昂揚振奮,對江山充滿了由衷的贊美之情。因為“江山如畫”呀!
生:是的,面對如此美麗壯觀的江山,人們怎能不贊嘆?我想,“一時多少豪杰”一句蘊藏了蘇東坡的“英雄情結”。
師:體味得真深啊!你走進了蘇東坡的靈魂深處,他于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英雄情結”被你觸摸到了。同學們,“故壘西邊”三句有沒有要品析的地方?
生:“三國周郎赤壁”很有意思。“赤壁”本不屬于任何人,這里偏說“周郎赤壁”,竟成了周瑜的了。
師:南宋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周郎赤壁”有異文,為“孫吳赤壁”。同學們認為二者有何異同?
生:它們都是用赤壁大戰勝利者來命名,反映了“勝者為王敗者寇”的觀點。
生:二者區別明顯。“孫吳赤壁”強調赤壁之戰的勝利者是吳國,“周郎赤壁”卻把功績全交給了周瑜。
生:“周郎赤壁”突出了周瑜的赫赫戰功,這四個字含著熱情贊美。
生:老師,我覺得“周郎赤壁”含有輕蔑的意思。初中學過杜牧的《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就表達了對周瑜的輕視。所以我認為應當改為“周瑜赤壁”。
師:這個問題涉及古人的稱謂。古人稱呼他人很講究尊重,不直呼其名,常稱對方字或號,也有稱官爵、地望、郡望的。根據課下注釋,哪個同學來解釋“周郎”是何種稱謂?
生:根據書上注釋,周瑜24歲被封為中郎將,吳中人都稱他為“周郎”,這應當是官爵稱謂,表達的是尊敬。蘇軾的“周郎赤壁”表達的情感與之一樣。
師:“周郎赤壁”一語雖普通,但含有贊美與尊敬雙重情感。看來在閱讀時,顯性的精彩不能放過,平淡中的奇蘊也要留心。我們接下來分析“懷古”的內容,看看周公瑾在蘇東坡筆下是怎樣的形象。
生:“雄姿英發”寫周瑜英俊瀟灑,“羽扇綸巾”說周瑜儒雅斯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突出周瑜作戰時的從容不迫、指揮若定。
師:好嘛,周瑜美好形象的概括讓你一網打盡。對“小喬初嫁了”有要分析的嗎?
生:有。“小喬初嫁了”用的是襯托手法,小喬是東吳有名的美人,這里是以美女凸顯英雄。
生:“小喬初嫁了”是說小喬剛出嫁,也就是周瑜指揮赤壁戰爭時很年輕,二十多歲吧。春風得意,年輕有為,怎能不讓蘇軾羨慕?
生:這句平淡語中有深意。讀者會由小喬想到大喬,大喬是孫策妻、孫權嫂。蘇軾似乎暗示讀者,周瑜年輕有為是受到吳主信任,自己身陷黃州是因為不被信任,不被重視。
師:體會很到位。記得清人吳喬這樣評價懷古詠史詩,他說:“古人懷古,但敘事而不出己意,則史也,非詩也。”并舉杜牧《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兩句詩來說明,杜牧借對周郎的否定,來傾吐自己胸懷兵法韜略卻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之氣。那么,蘇軾的這首懷古詞出的“己意”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品味“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傳達的情意。
生:作者從神游赤壁大戰的情境回到現實,笑自己不該多愁善感,因被貶官竟愁白了頭發。
生:書上注釋“多情”為多情善感,這個注釋模糊不清。我認為“多情”指對像周瑜一樣的英雄豪杰的羨慕及渴望。
生:作者身在黃州,無法像周瑜那樣施展才華成就功名,卻又偏偏追懷英雄,心中有難以消除的英雄夢,這不正是多情嗎?
生:我也認為“多情”是神往英雄。蘇軾前面寫周瑜備受信任、春風得意、功業早成,目的是與自己形成鮮明對比。在對比中,蘇軾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無法干出一番事業,所以笑自己自作多情,剛才竟然神游故國,追慕英雄。
師:分析細致入微。我們來想一下,可否把“多情應笑我”改為“失意應笑我”?
生:不能。因為“失意”表意太顯,沒有“多情”含蓄。
生:“多情”是自責之語,“失意”含他責之意。用“失意”怨君情緒明顯,恐怕會招來禍端。
生:“多情”是嘲笑自己自作多情,比用“失意”更能體現蘇東坡壯志難酬的痛苦。
師:是呀,由渴慕、神往英雄豪杰一下子跌入坎坷磨難的現實,真令他感慨萬千啊!用蘇軾的話說,就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好,我們最后來解讀“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達的情思。
生:“人生如夢”意思是人生像夢一樣虛無、短暫,這是詞人感到人生艱險、仕途無望的心態反映。
生:“一尊還酹江月”是以酒祭月,是祭赤壁英雄周瑜,表達了作者對英雄的景仰與緬懷。這樣解釋,符合“赤壁懷古”這個題目。
生:表面看“酹江月”是祭千古風流人物,實質上是蘇軾祭奠心中無法圓的英雄夢。“酹江月”體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痛苦與無奈。
師:三位見解頗有道理。同學們對這兩句還有什么看法?可以關注一下兩句的語意關系。
生:這兩句是轉折關系。蘇軾在明白了“人生如夢”的道理后,不會再為心中的英雄夢失意、憂愁,他想借“一尊還酹江月”推掉縈繞心頭的一懷愁緒。
生:課本注釋說,“酹”指將酒灑在地上以表示憑吊。我想,“酹月”指舉酒邀月,好像詞人在說:“江月啊,來來來,我們喝杯酒,管他什么英雄,人生恰如夢!人活在世上,應當開開心心才是!”“酹江月”是蘇軾的自我寬解,他想從憂愁痛苦中解脫出來。
生:老師,最后兩句可以不可以這樣解讀:“一尊還酹江月”是詞人把酒欣賞江月交映的美麗景色,因為畢竟“江山如畫”。
師:這樣解讀未嘗不可,只是不能理解成及時行樂。“詩無達詁”,關于“酹江月”的行為解釋歷來看法不一。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兩句中,我們聆聽到了蘇軾人生失意的哀嘆,感受到了他拋卻英雄夢的無奈,觸摸到了他欲從痛苦的泥淖中掙扎出來的堅強靈魂。下面,我們來傾聽表演藝術家鮑國安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朗讀錄音,再次感受蘇東坡靈魂深處的吟唱吧!
(放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