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欲
中國是詩的國度,民間歌謠從古至今,哺育了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等多少名傳千古的詩人,也為其他文學形體提供了豐腴的土壤和溫床,更為理論家鋪墊了良好的基礎,“花兒”作為中國歌謠學中的一個分支,在整個文學藝術事業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花兒”,中國西北地區最具地方特色、內容最豐富的文化遺產,流傳于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四省區,反映了西北各民族人民的風貌和生活狀況,漢、回、撒拉、藏、土、東鄉、保安、裕固等民族都唱花兒,它的曲調甚多,歌詞中不乏各種隱喻,在甘肅和青海的各種民間節慶上,“漫”花兒是一項主要活動,也是中國西北地區各民族互相影響和交流的范例。然而,在過去對于“花兒”的研究主要放在文學或音樂方面,沒有仔細梳理過“花兒”的研究史,對于“花兒”的理論研究甚少。
甘肅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魏泉鳴教授的大作《中國“花兒”學史綱》是魏教授八年心血的結晶,探討了花兒理論、研究狀況、有關的著述及傳播范圍,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探討了明清兩代的歷史淵源、民國時期的曲折道路、戰爭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歲月、1958年的民歌運動、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以來的發展,評述了花兒界的所有主要人物,包括歌手和研究者,以及中國和國外出版的所有有關出版物,仔細討論了這一領域內的重大貢獻、問題及理論爭鳴。
魏教授把“花兒”學研究史大略分為四個階段——艱辛的開端期、曲折的發展期、嚴重的停滯期和蓬勃的繁榮期。開端期從明清文人筆下有關花兒的一鱗半爪的資料算起,至民國時期袁復禮、聶守仁、朱自清、張亞雄等人對花兒學研究、介紹。發展期則討論了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前,唐劍虹、朱仲祿、李季、聞捷等人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盡管花兒學研究史上有過曲折,但總的趨勢是在向前發展。停滯期介紹了十年文革時期花兒文學處于沉寂中,只有少量的研究論著。自1976年10月以來屬于蓬勃的繁榮期,這一時期資料多、成就大,花兒學研究向縱深發展,甘肅、寧夏以及海外等都展開了對花兒的研究和討論,各種類型的論著和各種理論都迅速發展起來,在這部分,作者除記述關于花兒研究的各種事件和理論之外,還對每一個重要論著進行了研究,對其進行評估,發表自己的觀點。
魏教授在“花兒”的故鄉——甘肅生活了近五十年,對“花兒”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他閱讀了幾百年來關于“花兒”的文獻資料,博采花兒研究領域中的眾家之長,評估各種花兒研究專著的優劣,有助于讀者了解中國西北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這本著作可以說是對“花兒”研究發展過程感興趣的學者的案頭書。
(《中國“花兒”學史綱》,魏泉鳴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9,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