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杰 張淑潔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要建設美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使其成為具有致富能力的新農民,才能保證農業增產增收,改變鄉容村貌。
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特別指出,要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農民培訓過程中,需要切合實際的教科書,在農業生產、農產品經營過程中,更需要適合農民自學的科技圖書。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掌握農業科技的新農民
我國農村經濟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可農民素質偏低,近年來收入增長緩慢等一系列問題也不容忽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終的目的是要使農民富裕,使農村獲得發展,這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具體體現。在新農村建設這一歷史進程中,無論是發展農村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還是建設整潔文明的新農村、實現民主管理、推進農村管理的變革,都離不開農民素質的提高。在這個意義上說,農民素質的提高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前提。而加大對農民教育的投入力度是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途徑。
我國大多數農民的現狀:首先表現在文化素質有待提高,農業勞動者中文盲和半文盲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其次是科技素質落后,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掌握了現代農業技術和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只有10%,大部分人還固守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也是農業科技普及困難的重要原因;其三,農民的觀念比較落后,主要體現在缺乏現代觀念,如安于現狀、小富即安,市場意識、民主意識淡薄,害怕風險,不愿首先接受新生事物等。這也是導致貧困的文化心理原因。
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提高農民素質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教育。農民素質教育是廣義的教育,不是僅指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的那種教育,從教育途徑來說,除了學校教育、各類培訓外,還包括科技的推廣教育、示范、電視、廣播教育、農民之間的學習、模仿,以及農民流動中的學習等。從教育內容上來說,不僅包括文化知識的教育,也包括科技的教育,還包括生活方式、思想道德的教育。
在農村教育方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提出,到2007年,西部地區整體上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年壯年文盲目標。國家還確定,“十一五”期間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在過去義務教育免除學費的基礎上,農村學生的書本費、雜費等費用也將全部由國家負擔。這為在不遠的將來,全面提高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現在,多數農民都有接受教育和提高文化素質的愿望。當代農民正在逐漸認識到,靠天靠地吃不飽,求神拜佛沒有用,只有科技才能致富,只有科技才能興農,只有科技才能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二、農民需要切合農業生產實際并適合農民閱讀的圖書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了解農業技術類圖書的市場特點,分析農村讀者對農業技術類圖書的需求,對更好地貫徹“三貼近”精神,推進一批適合農民讀者需求的好讀物,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有關資料表明,現在全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有49%,小學及小學以下的占38%,其中不識字的或識字很少的占7%。農民文化水平低仍然是制約農民學習并掌握農業科技的主要障礙。
農民希望農業科技圖書的出版能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文字通俗易懂、內容實用,即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便于一般農民學習和實踐,為農民排憂解難,真正成為農民致富的好參謀。
我國農村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以及科研室、種子站、機耕隊、畜牧場的普遍建立,廣大農民對農業科技圖書的需求也十分迫切。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業科技圖書的購買力也會不斷增強。
由于從事農業生產及服務于農業生產的人員類型較多,農業科技圖書品種也應多樣化。農業科技圖書出版部門也應適應這種需求,有針對性的出版適合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專項技術書籍、適合農業技術人員的科技書籍、適合基層研究人員的理論性書籍,以及技術培訓的教材,現代信息技術書籍等。
中國農業出版社、金盾出版社、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等都非常重視農業科技圖書的出版工作,出版了一批受到農民喜愛的農業科技圖書。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九億農民致富叢書》、《全國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叢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農民金口袋叢書》,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建設21世紀農村叢書》等深受農民喜愛,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三、圖書館要做好文獻服務,更好的發揮圖書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但僅有農民的參與是遠遠不夠的。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農村人的事,也是城市人的事,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圖書館也要融入其中,擔負起提高農民素質,提升農民文化水平的重任,滿足農村精神文化需求。
農業高校圖書館具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和科技信息開發能力,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采取有效途徑和方式服務于農村經濟,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已是時代賦予農業圖書情報工作者的一項重大的歷史使命。應該打破封閉式服務模式和單純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傳統觀念,直接面向市場,面向農村經濟建設,面向廣大需要科技信息和技術知識的農村用戶服務。
農業高校擁有優秀的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累累。圖書館可以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架設起農業科技人員與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業生產實踐的橋梁,大力支持農村文化和經濟建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農業高校圖書館收集的農業生產、科研方面的書籍具有系統性、全面性。圖書館可以通過提供書目、代查代檢、文獻傳遞、參考咨詢等服務,為廣大農民、農業科技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文獻信息,充分發揮圖書文獻的作用。
1997年,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與海淀區合作建立海淀農業圖書館,以為海淀區“三農”服務為宗旨,以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普及農業科技知識為己任,始終堅持走出去,主動登門為各鄉鎮、村圖書館送書,為基層農民服務。很好地發揮了高等院校教學、科研與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并積極致力于把中國農業大學的科研成果向農村推廣。
農村圖書室在農村文化建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加強農村的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各鄉鎮圖書館可持續地發展。縣、鄉財政每年應預算一筆專項經費用于農村圖書室建設,這一方面可以使圖書室的經費有所保障,另一方面也能使圖書室感受到政府的關心與支持。
農村圖書室更貼進農民,借閱方便,在為農民提供圖書服務中更易發揮良好的作用。農村圖書室可以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特點,有目的收集適合當地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的圖書。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新農民,圖書在農民教育與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出版發行部門應重視農業科技圖書的出版工作,多出適應農民閱讀,指導農業生產的農業科技圖書。各類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農業科技圖書收藏,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民提供科技文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