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漫亞
提起兒童,人們很自然地會將其與歌聲、笑聲、朗朗的讀書聲連在一起,與春天和鮮花連在一起。人們把孩子比做春天的花朵,她象征著幸福,象征著美好。然而近年來,我們卻不時聽到花朵凋謝的悲劇一兒童自殺呈上升趨勢。是什么原因使孩子想到死?這些孩子為什么會作出如此輕率的抉擇?
沈陽市兒童醫院曾經對收治的22名自殺兒童的自殺行為進行過分析,原因是:學習壓力過重為第一位,高達45.5%!一位12歲的女孩兒,她父母對其學習成績要求過高,孩子覺得怎么“玩命”也達不到。每次考試后,得到的是老師的訓斥,父母的打罵。孩子說:“天天受罪,實在不如死了好。”一天早上起床后,她不愿意去上學,就問母親:“吃多少安眠藥才能死?”這奇怪的問題也沒有引起母親的警覺。這個孩子當日內先后三次服用安定片,昏睡了三小時后被送到醫院搶救,才幸免一死。
近年來,由于父母期望過高、方法失當導致孩子自殺、自殘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惡性事件的發生使父母們震驚,孩子的輕率不僅僅毀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更毀了他們今后的前程。父母們百思不得其解:哪有做父母的不是為了孩子好?為什么會落得如此結果呢?
在一項全國性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高達92.8%的家長期望孩子達到大專以上學歷,29.6%期望達到碩士以上學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當今獨生子女父母的普遍心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們就為孩子精心設計著未來,努力地為孩子助“一臂之力”。
往往是孩子的發展狀況與父母的期望相吻合時,父母會感到不出所料,關心孩子的熱情得以保持;孩子的發展狀況好于父母的期望值時,父母會感到喜出望外,從而進一步激發支持和鼓勵孩子的積極性;而如果孩子的發展狀況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時,父母會覺得孩子不爭氣,從而大失所望,進而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對孩子采取高壓手段,施行精神或肉體上的傷害。
而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些一帆風順、沒有受過挫折的孩子,對父母的態度極為敏感。盡管有時候不一定在表面上反映出來,但其內心的苦惱和壓抑日積月累達到極限,便很有可能產生過激行為。
那么,父母的期望如何才能變成現實?怎樣的期望有利于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促進孩子成才呢?
首先,要把握期望的“度”。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其身心發展的特點,家長的期望和要求要適合孩子的水平。也就是說要讓孩子“跳—跳,夠得著”,這就是適度。如果期望定得太高了,孩子覺得可望而不可即,怎么努力也達不到,就會喪失信心,甚至采取消極行為。
其次,還要改變急于求成的心理,期望要循序漸進。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在學業上有所成就,便以高壓的方式給孩子層層加碼,有時候孩子努力,有了微小的進步,但依然不能滿足父母的要求,父母就容易產生急躁情緒。如果把要求分解為不同階段,循序漸進地提出來,孩子覺得做起來不是很難,便有核心做好。經過一個過程,同樣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急于求成只能事與愿違,
最后,就是要消除唯我獨尊的心理,期綴要取得孩子的認同。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應當服從家長,孩子的事應由父母決定,因而,常常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事實上,孩子的發展不是父母—廂情愿的事情,父母苒好的期望只有取得孩子的認同,才能轉化為孩子的行動。因此,父母在對孩子抱有期望的同時,還應當運用恰當的激勵措施,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父母的期望內化為孩子自己的努力目標。
如果我們把孩子比做“花朵”,那么父母的期望就像是“肥料”,缺肥或過剩都會給花兒帶來不利影響。適時、適量、適當才能使花幾茁壯成長。
愿全天下的花兒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都能健康盛開,更祝天下所有父母都能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