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云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父母尤其關心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能健康地成長。可是,往往事與愿違,隨著孩子們身體一天天長大,他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快樂了。據調查統計:45%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有情緒問題,20%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在情緒、人際交往和學習等方面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為什么會這樣?既然每位父母都曾經是孩子,應該知道孩子的想法,更應該知道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才對呀。可實際上,當孩子出現了問題,比如心情不好、成績下降、品行問題甚至犯罪行為時,父母卻發現不知如何理解孩子,如何與他們溝通,更對出現的這些問題束手無策。
事實上,如何培養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是一門學問,也是所有父母都關心的一門學問。許多父母是照顧孩子身體健康的專家,可是卻不知如何處理孩子的心理問題。
父母在對待孩子的軀體問題和心理問題時的態度往往完全不同。比如一個孩子如果說因為擔心老師批評不想去上學,父母肯定會火冒三丈,堅決不同意并會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可如果孩子說肚子疼不想上學,父母肯定不但同意而且會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同樣的差別也反映在兩種問題的程度上,軀體問題即使很輕微也會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孩子稍微著涼流點兒清鼻涕,父母就會要求孩子加衣服、吃藥,可很少有父母注意孩子過得是否開心,說話少了是什么原因。正是這樣,才使小問題積累成大問題。
我們在臨床中常遇到這種情況,當父母帶孩子來找心理咨詢師時,孩子的問題往往已經嚴重到無法繼續上學的程度。這時父母很著急,希望馬上解決問題能立刻恢復學習。而面對“問題出現有多長時間”這個問題,孩子和父母的答案常有很大的不同。往往父母說最近才出現,而孩子卻說已經有一兩年了,并說曾經告訴過父母但并未得到理解,而被認為是想逃避學習,可父母卻認為如果出問題了成績就會下降,而那時孩子變得很努力而且成績穩定,所以不認為他有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不同?是父母和孩子參照的標準不同,關注的內容和焦點不同。父母關心學習成績,認為只要成績好就正常,孩子關心的是心理狀態,情緒狀態。許多父母會產生疑問,孩子學習成績很好,怎么能說有心理問題呢?其實,心理疾病就像軀體疾病一樣,也分不同的階段,比如同樣有發病誘因、早期、急性期、進展期、緩解期、慢性期和后遺期等。心理疾病的早期癥狀不被大家重視,也不被大家了解,往往等到疾病進入明顯階段才被重視,這就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機會。
而心理疾病和軀體疾病一樣也有代償期,就像心臟病早期還能維持供血,疾病嚴重了就不能了一樣。孩子在自己的群體中也不希望落后,早期即使出現問題,他們也會想辦法盡量保持不影響學習,比如花比以前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比如看相關的書調整自己,比如找小伙伴傾訴。有時我們在臨床中會聽到父母說孩子了解的心理方面的知識比他們自己了解的還要多,就是大人忽略了這方面的原因。可是,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代償性地保持學習成績的能力是有限的,直到有一天他代償不了成績出現下降,才會引起父母的重視,可這時真的有些晚了。因此,不能只看學習成績。早期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非常重要,可以從橫向和縱向來觀察孩子的變化以及時發現問題。所謂橫向是指孩子和同年齡的孩子相比,縱向是指孩子自己和自己比。
需要觀察三個方面。一是與父母能不能建立和保持親密和諧的關系;二是與伙伴能否保持平等合作的關系,通俗地講就是能不能與伙伴一起玩兒;三是學習的興趣有無變化,他自己的關注點有無變化。
需要觀察的具體表現也有三個方面。(1)情緒方面表現。可以表現為抑郁:厭學、失去興趣、情緒不穩、與父母難以溝通、有輕生念頭,度日如年;學校恐懼:不能上學,一上學就出現緊張、害怕、出汗、心慌、坐立不安、無法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社交恐懼:不能見人,一見人就出現緊張、害怕、出汗、心慌,因此回避有人的場合,上課不敢抬頭看黑板,不敢看老師,不敢看同學。(2)行為方面表現。學習困難、注意力不能集中、少語孤僻、不合群、少動或過分活躍;出現品行問題,逃學、撒謊、偷竊、吸毒、沉迷網絡、自殺自傷、暴力傾向;還可見強迫行為,比如:反復洗手、詢問、無意義的思考等。(3)生理方面表現。無原因的全身不適,頭部、腹部疼痛,惡心、嘔吐,早醒、入睡困難,耳鳴,尿頻,但軀體檢查都沒有發現異常;注重相貌、身高、體重等,過分關心外表,認為自己長得丑,經常照鏡子,嚴重地要進行美容手術;認為自己胖,反復減肥,出現進食障礙,厭食或貪食。
青少年階段屬于生長發育的不穩定階段,心身發展有其特殊性,表現在:一是身體和心理發展快而不平衡。比如生理上有了性的意識和需要,可心理上還不知道如何恰當地與異性打交道。相反,越是喜歡的異性,越不會講話,甚至躲得越遠,可是“心”卻一直追隨著。二是容易出現過渡性、階段性的問題。比如面對挫折時情緒容易激動,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容易產生沖突,有沖動的言辭和行為,可如果早發現問題,早干預,矛盾解除后恢復也很快,很少留下后遺癥。三是以軀體化、行動化表達心理苦惱。當他們不愿上學時,就會說頭疼;不愿意上體育課,就會說肚子痛;受了同學的欺負心里生氣,不是用語言去溝通,而是直接用拳頭去表達;與父母發生爭吵,就離家出走;不滿現實的人際交往,就逃到網絡里,與虛無的人打交道來表達自己的苦惱,宣泄情緒,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翻譯孩子的心理沖突,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他們。
孩子的成長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健康的成長更是一項艱苦而復雜的大工程。兒童青少年時期是關鍵,容易出現問題,而父母適當的幫助和指導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如何才能在關鍵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呢?那么先從了解您的孩子開始吧,因為了解是幫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