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愛
一大早就有一位年輕的老師拎著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兒氣勢洶洶地走進了我的心理咨詢室。如我所料,該學生因為好動、經常擾亂課堂秩序被斥為“多動癥”。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兩年前的一件事,那是我到區醫院心理咨詢室實習時接待的第一個來訪者,與今天的情形很相似。
一個五六歲的“假小子”被她的父親帶進了我的咨詢室。那位父親還沒有落座,小女孩兒已經翻過凳子,徑直走到我的桌前,一把抓起我桌上的臺歷,另一只手已經拿起夾在我記事本中的鋼筆,同時,一只腳有節奏地“咚咚”地磕著桌腿。那位父親掩飾不住煩躁,一把將小女孩兒扯回凳子上,用力地向下按著她的肩。女孩兒坐下了,兩只小眼睛一直在骨碌碌地轉。我示意那位父親也坐下,沒有等我詢問,他已經排山倒海地開始傾訴,而他的手始終壓在小女孩兒的肩膀上。
“我們夫妻倆都受過高等教育,對小孩兒也舍得花時間,但是這孩子從兩歲起就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她格外好動,家里能拆的能卸的都逃不過她的手,每天這里涂涂畫畫,那里撕撕扯扯,玩具已經玩爛好幾箱子了。好像家族里沒有一個有這毛病的,開始時我們還有耐心,到后來實在是精疲力盡了……”
那位父親看上去真的是很憤怒、很疲倦了。而此時,小女孩兒不知道何時已經從父親的手掌之下脫身。飲水機被她開關了好幾次,窗臺上的盆花已被折下幾片葉子,就連床下的柜子也被翻了個底朝天,幸好房間里再沒有什么可以動的東西了。此時,她正盯著墻上的掛鐘,若有所思,終于還是忍不住搬過自己坐的那張凳子,放在正對掛鐘的墻下方,看樣子掛鐘也要被洗禮了。那位父親見狀,一個箭步沖上去,攔腰擄下女孩兒,容不得我說什么,父親的巴掌已經落在小女孩兒的屁股上了。“看看,她就是這樣!”父親搖著頭嘆息。
“她上幼兒園時除了畫畫兒能安靜下來,其他時間一律都在動。現在上學前班了,老師反映,頭兩節課還可以,到最后一節課簡直鬧翻天。她腦子挺好使,成績也不錯,但是嚴重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老師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以前我一直是搞教育的,活潑的小孩兒見多了,但是像這樣愛動的小孩還真是頭一次見。眼看咨詢時間快到了,我還理不出頭緒來,之前學的那些理論知識都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緊張之余我作了如下結論:“根據您的描述和小孩兒的表現,可以初步診斷為多動癥,但這一診斷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現在建議您先帶小孩兒到兒科去進行身體全面檢查,下周將檢查結果拿給我看,好嗎?”
我的第一次接診就這樣稀里糊涂地結束了,現在想起來仍要捏把冷汗——那個女孩兒顯然不是什么多動癥,女孩兒只是比別的孩子更頑皮罷了。真正的兒童多動癥不單單表現為“多動”這一特征,它還需要具備下列特征:(1)注意力渙散,即使面對感興趣的事物也不能集中拄意力;(2)情緒不穩,易沖動,任性,自控力差,容易被激怒;(3)有不良行為,如說謊、逃學、離家出走,甚至有較嚴重的破壞性行為;(4)學習困難,成績差,聽覺辨別能力、聽覺綜合能力和空間定位能力均存在障礙;(5)言語過多;(6)動作不協調,如不會系鞋帶、剪紙花等,而上例中的小女孩兒學習成績較好,畫畫兒時可以安靜下來,在父親嚴厲的目光中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據觀察,言語不多,這些均可以斷定小女孩兒并未患多動癥。
面對今天來到診室的老師和小男孩兒,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給他更多的愛。他可能因缺少家的溫暖和親人的關愛而故意摘惡作劇,為的是引起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其實他是自卑的。(2)鼓勵他多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發現他的優點,多表揚,以轉移注意力,增強他的自信心。(3)達成行為契約。選擇切實可行的目標并進行具體明確的描述,經協商而達成,當一定的目標實現后給予正強化,進而提出新的目標,逐步擺脫不良行為。(4)厭惡療法。如要求當“多動”的毛病又出現時,可以用皮筋彈手的懲罰方式來提醒自己,并控制自己的行為。(5)鼓勵孩子多參加體育活動。通過活動,可以使過多的精力得到宣泄,并改善和同學之間的關系。
相信通過有效的方法,這些“多動”的孩子就會變得招人喜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