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娟
A是一個在學校里非常優秀的男孩兒,從中學順利地考上名牌大學,在大學由于成績優異,實至名歸地成為系里保送的研究生。A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都表現的得心應手,應付自如。多年在象牙塔里的生活和學習,A充分享受著這種展示才能、張揚個性所帶來的快樂;而且他如同一個演員,學校這座舞臺提供給他的一切,也在不斷地塑造他作為學生的那種氣質,這種氣質無形中深深地烙印在他身上。
隨著碩士研究生的順利畢業,A放棄了繼續讀博或留校任教的機會,一心想從政“干大事”的他,不愿意在象牙塔里呆一輩子,選擇了去國家機關工作,做一名國家公務員。然而,社會這個大熔爐很快就粉碎了A的宏偉抱負和理想之夢,他覺得總是在干一些瑣碎而簡單重復的工作,當他抓住有限的機會施展自己才華的時候,又不被領導和周圍同事所認可,甚至認為他過于冒進和狂傲。在工作中,A 還依照大學的習慣喜歡對同事的工作給以指導,有時及時指出同事工作中一眼就能看出的毛病,但這樣反而使他和同事關系更疏遠了,因為同事認為他愛逞能,書生氣十足。A 覺得自己在單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以前在學校春風得意的樣子一去不復返了,時常感到失望、沮喪,后悔當初的選擇,情緒很低落。
分析:一般而言,從學校進入新的工作崗位,需要一個心理適應過程。再到心理適應,過程稱為轉型。對于A 來說,在碩士畢業之前,他是過著長期一貫制的學校生活,象牙塔里的生活在不經意之間“格式化”了他,使他成了一個標準的“書生”。然而,帶著這種在學校已被格式化的“書生氣”個性走向社會后,如果不去調節適應,就會發現自己四處碰壁,只有及時調整、不斷地去適應,才能慢慢地變得成熟,才能融入社會,也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一般職業心理適應具有周期性,其周期一般需要三到五年。自我意識和自我感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職業心理比較脆弱、自我調控和自我適應能力差的學生,與周圍人交流少,人際關系緊張、得不到及時的心理支持的學生,職業的心理適應期要長一些。
在職業心理適應初期會產生壓抑感。這種壓抑感主要由四種心理感受組成:(1)個性失落感。大學是學生個性張揚的地方,而新的職業環境則是一個強調共性的地方。學生在高校養成的個性往往在工作環境中不被欣賞,因此容易產生失落感。(2)層級擠壓感。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的組織是松散的扁平型結構,而供職的職業環境是一種“金字塔”型的科層制結構。剛從學校到新的工作單位,在工作上尤其是心理上,面對新環境、新職業,學生總是會感到來自職位、社會地位的壓力。(3)情緒波動感。剛進入工作崗位的學生,就像A 一樣,很有一種干一番大事的激情,但當他們發現自己不過是一顆螺絲釘,就容易覺得工作沒有意義和價值,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在工作中稍微遇到挫折,情緒就容易波動不定。
青年學生面臨全新的職業時所產生的一些不適應,是人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很自然的反應,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回避的過程。青年人正確地分析其規律,進行自我心理和行為的調節,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發揮年輕人可塑性強的優勢;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用自己的“作為”爭取應有的“職位”,并且要主動融入群體,盡快適應社會、適應職業要求,這樣就可以縮短這一適應過程的時間,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職業心理和行為比較健康的社會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