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57 歲的我,終于從繁忙的領導崗位退了下來。能夠安心干點兒自己喜歡的事,沒有那么多的會議,沒有那么多的責任,做好退休的準備,這是我夢寐以求的事。誰知道,好日子沒過兩個月,我卻感到情緒不穩、心緒不寧,特別容易疲勞,還比以前忙碌時更容易感冒。近來,睡眠的質量也大不如從前了。我擔心自己得了什么病,去醫院檢查了三次,都沒有太大的問題。我這是怎么了?
A : 去醫院檢查的人,多數是擔心自己的健康出了問題。什么是健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應是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均處于完全良好的狀態。”也就是說,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三方面的良好和完整狀態,而不僅僅是生理上沒有病態。但是,隨著社會的競爭、工作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崗位的變遷、人際關系的微妙等等因素的干擾,真正完全健康的人是很少的,多數人是“比較健康”而已。不容忽視的是,生活、事業、人際等等諸多的壓力,使越來越多的人處于“比較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第三狀態”,也有的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第三狀態”的表現就如同你所描述的:情緒不穩、心神不寧、易疲勞、抵抗力下降;有的人還可以表現出食欲不振、睡眠質量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甚至有的人吸煙、嗜酒成癮或是有其他的不良嗜好。之所以要警惕“第三狀態”,是因為這一狀態可以朝“好、壞”兩個方面發展。大多數的“第三狀態”者,經過心理和生理的自我調節,都可以恢復到比較健康的狀態。但如果不加以重視、任其發展,就可能朝著疾病的方向發展,其結果就難以預料了。
導致第三狀態的原因因人而異。你的原因是對目前的生活不適應。雖然從道理上和個人意愿上講,退下來可以好好休整一下,但身體有其自己的慣性,不會轉變得那么快。從領導到普通群眾的角色轉換也并非易事。你享受了老百姓的清閑,可能也要享受老百姓的“閑話”;你的責任少了,各方面的“方便”、待遇也少了。因此,要想盡快走出這令人不舒服的“第三狀態”,對目前狀態的合理認識是第一步。其次,行為上的調整也必不可少。有了較多的閑暇時間,充分享受一下忙碌時沒有享受的生活:讀書、看報、健身、會友……都可以,但千萬不可過于放縱,否則會“物極必反”。
祝你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