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祝均一7月中旬被中紀委“雙規”后,上海民營企業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榮坤也被監視居住。接著,相關官員及國企領導“落馬”的消息接踵傳出,先是上海社保局社保基金監管處處長陸祺偉、上海電氣副董事長韓國璋,繼之上海電氣董事長王成明也被“接受調查”。短短一月之內,一些政府官員與民企富豪相繼被查,這在多年來很少案件報道的上海,引起極大震蕩。與三年前周正毅案不同,這次張榮坤帶出一批官員“落馬”;周只是操縱證券和虛報資本金(最近傳聞周正毅又被“協助調查”,這次“二進宮”有可能突破案情),而這次損失的社保基金可是上海千百萬人的“養命錢”。由此引起上海上下強烈關注,自不待言。
但是,上海的民眾很難從上海主流媒體上了解到案件具體情況。八月中旬,新華社上海分社播發了一篇有關上海社保基金案的報道,令人驚訝的是,上海市屬媒體竟概不刊載。而在過去,大凡新華社上海分社發的有關上海的正面報道,上海各大報幾乎同時都在頭版顯著地位刊登,上海的廣播、電視、網絡也全面跟上,聲勢唯恐不大。這次,素來新聞敏感的上海媒體卻噤若寒蟬,集體失語。除按規定刊發簡要新聞外,一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避而不宣,好像這個大案不是發生在上海似的。于是,上海民眾只好到非上海市屬的報刊、雜志、網站上去獲取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信息。
上述八月中旬新華社上海分社有關上海社保基金案的報道中,有這樣一段令人回味的話:無論是介入高速公路、進入關鍵國企集團,還是首發非上市民企融資券,“張榮坤總能捷足先登,他究竟憑什么搭建了‘近水樓臺’,從而屢屢順利地實現‘先得月’?”畢竟是新華社記者的水平和眼光!這句切中要害、一針見血的話,在不到一個星期就得到了事實的驗證:8月24日寶山區委副書記、區長秦裕“落馬”了!秦裕“落馬”給寶山區的聲譽帶來不少損害,難怪寶山區官員叫苦不迭。原來,秦裕從市級核心機關“空降”到寶山區當區長才一個多月,與祝均一“落馬”的時間相差無幾。他的問題顯然不是發生在寶山區。秦裕的“落馬”,恰恰把新華社記者提出的“近水樓臺”問題,推到了公眾的面前。
看來,這次中紀委辦案效率很高,中央領導處事也十分果斷,案情進展頗快。我相信中央和上海市領導一定能把此案查清,向上海市廣大老百姓有個明確的安心的交代。
上海社保基金案曝光到現在,已過去一個多月。從目前公開報道的材料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案件給我們的警示,雖然初步,卻是十分深刻的。
警示之一,類似社保基金(包括住房公積金)這樣事關廣大職工的“養命錢”、“購房錢”,離開社會監管,全由政府部門包辦,暗箱操作,任意投資,必定非要出事不可。199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規定社保基金結余額除預留相當于兩個月支付費用,應全部購買國家債券和存入銀行專戶,嚴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經營性事業。接著1999年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就上述投資原則進一步制定實施細則。到了2002年,徹底收回社保基金運營權的上海社保局,非但全市社保基金的運營大權仍然掌控于政府之手,原來可自主選擇投資經營主體的數十億企業年金,也牢牢握在社保局長手中。于是,2002年2月上海社保中心剛一成立,3月張榮坤就通過工商銀行上海分行委托貸款方式,快捷拿到32億元社保基金,去收購上海路橋公司的99.35%的股權,獲得滬杭高速公路上海段30年的收益權。
2004年5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同時頒行《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明確規定企業年金運營要采用信托模式,年金受托人,與賬戶管理人、投資管理人和托管人分開,形成多元化管理主體,以打破企業年金由政府長期一手包攬的積弊,按市場化運作完善企業年金的管理。然而,上海社保局全然無視這些規定,將托管權、運營權、監督權全部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毫無顧忌地把社保基金與企業年金混用,以企業年金中心名義去亂投資,甚至充當尋租的資本。如此管理全市職工的“養命錢”,就必然要曝出大案、要案、窩案了!
警示之二,慈善事業要社會化,不要政治化。由于貧富差距拉大,中國政府正致力于建設和諧社會。慈善事業有利縮小貧富差距,推動社會公益事業。中國人有樂善好施的好傳統,但我國慈善事業起步晚,慈善管理體制仍沿用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慈善事業成為政府管理的事業,而不是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是社會事業,由社會組織管理。像比爾·蓋茨那樣捐贈慈善金高達310億美元,堪稱世界級慈善大家,但我們沒有聽說,他因此當上美國眾議院或參議院的議員,也沒有當上州政府的官員什么的。而在我們這里,張榮坤來上海發展,不過在2000年捐贈200萬元,2002年捐贈2700多萬元,總共不過3000萬元左右,他就在2002年5月當上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名譽副會長兼副監事長,7月當上上海市工商聯合會副會長,8月當上上海市公共關系協會名譽會長。2003年3月又當上全國政協委員,接著又當上全國青聯常委。與此同時,他乘機風頭大健地收購了上海多處繁華高速公路的收益權,當上了上海最大國企上市公司之一的上海電氣副董事長。一筆慈善捐贈竟產生如此大名大利雙收的神奇功效,顯然,張榮坤把神圣的慈善事業當作了建立“近水樓臺”的資本,當作了爬上巨富新貴寶座的橋梁。因此,他捐的錢變成黑幕交易的不義之財,哪有慈善可言?這是我國當前慈善事業管理體制弊端結出的惡果,將慈善事業異化成錢權交易、官商勾結的又一通道,這個教訓很值得記取。
警示之三,上海社保基金案還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有了很大發展,但公共治理方面問題成堆,積重難返。這使得企業界中一些人采取不正當手段與相關政府官員相勾結,以便獲取公共權力資源來提升企業競爭優勢,蔭庇自己膨脹的私欲。這使得企業主和官員尋租活動有增強趨勢,企業主與官員陪吃陪喝陪洗桑拿陪打高爾夫不已成為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了嗎?張榮坤、周正毅正是上海灘的兩個代表人物。上海的政治資源太豐富了,尋租的土壤太肥沃了,運用公共權力牟取私利的誘惑力太大了,如不警惕,不徹查,仍不免會曝出類似社保基金案,仍會有一批祝均一、王成明、秦裕之流“前腐后繼”地走向政治蛻變、經濟貪婪、生活腐化,這個教訓不令人警醒嗎!
總而言之,上海社保基金案暴露出中國進一步發展中制度性的障礙已經十分嚴重。如果不及時深入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體制的全面改革,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將受到嚴重威脅,甚至會滑向“權貴資本主義”的泥淖,這已不是故作驚人之語了!(作者為《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 蕭 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