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任仲夷同志約我們幾位學者漫談改良主義,這是有關政改部分發言的綜述。
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今世界潮流是市場經濟、民主法治政治與科學的人文的文化。我國市場經濟已初步建立,不能再走回頭路,當前主要的是過政治改革關。
這個政體轉制關總得過,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市場經濟與計劃政治的矛盾終得解決,我們要力爭過好,就是推進民主法治同時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不產生動亂和降低民眾生活水平。和平崛起先要和平轉制。
中國如何實現政體和平轉制呢?我們主張走改良的道路。
我們說的革命常是指政治革命,實際是社會革命,是整個社會制度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轉型。整個社會的現代轉型要有個歷史過程,不只破舊還要建新,破舊像毀掉舊樓房用炸藥爆破可以或者必須,但是,建新社會制度必須是漸進的。
革命萬歲論和告別革命論,都不全面。革命的發生是社會諸多因素綜合形成的,不以人們的意愿為轉移,不來不會因你高喊萬歲就來,要來不會因你告別就不來。
造反不等于革命,革命不一定就是暴動,革命也不是只靠革命的手段,革命尤其是漸進式革命,必然包括許許多多平凡的工作,包括改良和改革。世界近現代史,推翻專制獨裁常是暴力革命,也是不得已的事。現在看來,靠戰爭摧毀舊政權,較干脆不拖泥帶水,可往往會“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容易產生勝者為王唯我獨尊和特權,沿著敵對的絕對對立的傳統思維,暴力迷信,貫用打壓消滅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這也就不利于民主法治的現代公民社會的建設。
改良,若果不是以維護舊的核心制度為宗旨,而是為了達到現代社會的轉型,就是革命的一個過程,一種手段,就具有革命性質,所以說改良就是革命,是質變中的量變,是進步的積極的。改良并不一定是慢慢來,革命要造成反復,也會延誤歷史進程,不斷朝著轉制方向的改良,分段快步,不走回頭路,不僅減少代價,而且也會更快達到目標。
說革命是自下而上,從外到內;改良是從上而下,由內及外,其實改良也要內外結合上下互動。我們是黨領導的國家,共產黨是國家和社會的組織核心,要有序改良和平轉制,就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當前取消黨的領導必然出亂子,而不主動推進政體改革,讓其自流,也就是放棄黨在這方面的領導。黨要領導好,必須有正確的政治思想路線。改革的主要對象是舊體制,握權者很容易成為原體制的維護者。改革的動力和力量主要在基層和民眾,體制創新的經驗主要來自直接實踐者,黨的領導必須依靠全黨和人民群眾,做到內外上下結合,而以上以內為主。黨內改革的力量起主要的主導作用,此是改良的必要條件。
西方學者說現代社會轉型的一個過程,一個條件,是政權從傳統的政治領袖向現代政治領袖轉移。形成現代政治領袖核心是決定性的。現代政治領袖必須兩個決裂,要有現代的政治文化,新的理念,站在時代前沿,順應世界潮流,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負起歷史責任;明白權為民所謀,權為民所授,不為家族和小集團謀特權私利;帶頭遵守憲法,按照法定的程序辦事;要有民主的平等的公民意識。社會改良要靠共產黨靠黨的領袖,而且要有足夠的威望,獲得人民高度的信任。我們不贊同新權威主義,也不否定權威的作用,沒有足夠的威信是難于駕馭形勢、開創新局面的。然而,威信來自正確,來自真正為民眾辦實事,真正推進社會改革,吹擂作秀適得其反。SARS問題的公開處理,新的三農政策,給農民國民待遇,臺灣冷戰僵局的突破,扭轉了困難的形勢,這有政績。克服傳統舊思維,推進民主政治,最能提高領導威信。黨和領袖都不是神仙,講過錯話做過錯事,也在所難免,正確認識、承認和改正就好,文過飾非,推諉辯解,會令人民失望。清理歷史上講過的錯話做過的錯事,不但會提高全黨全民的思想認識、政治理論水平,而且也會提高黨的威望。
政體轉制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關鍵是實現傳統的政治權力結構向現代政治權力結構的轉型。減少阻力,和平過渡,可以分步到位。首先是樹立憲法的最高權威,黨中央帶頭學習憲法是榜樣,但還得在行動上落實。實行憲政,所有黨派社團組織以及公民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建立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法治必須建立在民主基礎上。民選立法機構,具有國家最高政治權力,“一切權力歸蘇維埃”,我國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黨派社團通過選舉進入人大,中國共產黨在人大中占多數席位,持續執政,就不會產生社會的大的波動。執政為民轉變為執政由民,就是尊重民眾的選舉結果,尊重多數選民決定的規則。
民主具體表現為自由,推進法治民主,就是依法落實公民的自由權利,憲法所規定的選舉、言論、集會、出版等權利。我們是一個幾千年帝皇專制的國家,形成了一套維護專制制度的傳統文化、世俗風范與社會心理,中國改革不能操之過急。然而,世界潮流洶涌澎湃,社會內在矛盾已經積累,人均1000美元就進入爆發期,我們也拖不起,必須有“只爭朝夕”的精神。要平穩改革須要通過試驗,逐步推廣,我們在基層已經有了多年民選的實踐,新一代公民現代文化水平大為提高,民主意識更大不同于前輩,這個進程大可以加快。我們主張中間突破,就是選擇政治文化素質較高的縣、市或者單位如高校、文化社團等作為試點,取得經驗,再普遍推開。民主集中制,先民主后集中,根據多數人的意見集中,候選人先由公民提名,一般選舉應該有差額,無記名投票。香港不僅有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可以為大陸所用,它的民主法治建設與社會管理也值得借鑒。
思想自由實際是指思想表達自由,能在社會公共領域自由表達思想。這很重要的是寫作權出版權在媒體上的自由發表文字與信息的權利。自由不同于自由化,毛澤東說“化者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皇帝才能做到。公民的思想自由同樣是在憲法和法律規范之內,哪些出界哪些未出界,就要有新聞法和出版法加以明確界定。現代傳媒是信息載體,是新興文化產業,如果把傳媒只單純作為宣傳工具全加以行政控制,那會造成信息嚴重不對稱,它造成的壟斷必產生腐敗。必須有新的視野和理念,重新定位,改革管理體制,適應市場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現代信息社會,不放開輿論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禁堵不住突然決堤式的放開,超出社會承受力,就會泛濫成災;逐步通過引導開放不斷增加社會承受力,提高公民的辨別能力,效果會更好。
可以采取分級逐步放開的辦法,先對市縣依法自由采訪和報道,發表有關評論,或自由討論,然后省、全國開放。現在有的報刊時評就辦得好。有黨掌握媒體的引導,政府有法律監控,有民眾監督,不會出大問題。所有轉制順利的國家與地區,都是輿論先放,是否逐步開放公共輿論是推進政體轉制一個先決條件和考驗。必須繼續啟蒙,加強公民教育,培育獨立自主的公民意識,特別須教育官員,認識手中權力是人民給的,必須造福于人民,為人民推進現代公民社會建設。
(責任編輯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