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而可以興邦
“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是我中華民族從1840年以來屢遭殘酷的侵略屈辱后,概括出的最沉痛最深刻的教訓。如今,這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名言警句了!
這個警句非常好!好就好在它有極其有力的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它是警鐘,是動員令!它無時無刻不在激勵我們為祖國的繁榮強大而奮斗!
拿破侖曾稱中國為“睡獅”。“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成為我國人民共識之日,就是“睡獅”覺醒之時。
晚清的六七十年不說。“七七事變”時,堂堂中國,一年才產4萬噸鋼。而當年日本已能年產580萬噸鋼,1580架飛機、744門大口徑火炮、330輛坦克、9100輛汽車、5242噸軍艦(郭玉槐黃玉章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301頁)。
我們呢?1954年毛澤東還說:“我們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也不能造。”(《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卷712)抗戰前還用說嗎?我參加八路軍已是抗戰末期。發給我:老“七九”1支,子彈袋1條,內有子彈3粒,其余塞滿胡秸棒棒,鼓鼓囊囊示以“彈藥充足”以壯軍威。另外還有4個手榴彈,1把刺刀。老“七九”的槍口老到能把子彈頭裝進去。射出的子彈會飛向何方?真是天曉得!
有人曾攻擊我軍“消極抗戰”、“日軍一進攻就跑”!莫斯科那個派住延安搞情報的“記者”,不但在日記(中蘇交惡時出版)里寫,還向莫斯科寫密報,“揭露”中共軍隊“不抗戰”,“破壞統一戰線,搞獨立自主”;“背叛國際主義”,不肯按蘇聯的指示去打關東軍,阻止日軍進攻蘇聯。他明明知道八路軍裝備落后,“兵工廠”拆七條破槍湊一條槍,他還要像某些人一樣要八路軍與裝備現代化的日軍死打硬拼打陣地戰。若真照他們的辦法打,不要說抗戰八年,恐怕八天抗不到,長征剩下的那點老本就拼光了!
持久戰、游擊戰、以空間換時間,打伏擊、打拼刺刀手榴彈的夜戰、近戰,是武器落后逼的,非如此不能保存有生力量,不能集小勝為大勝,不能爭取時間發動群眾奪取最后勝利!國民黨幾百個師,其中不乏甘愿為國捐軀的英勇官兵,也確曾數次以巨大犧牲給日軍以重創,但為什么不到一年左右,就丟掉從平津到廣州,從大沽口到海南島幾乎所有大城市與港口?原因就在裝備落后而又作戰方針不對頭。
戰爭之初,日本天皇問征服中國需多久?陸相杉山元大將很有把握地說:“一二個月足夠了。”(【日】松下芳男著《日本軍閥的興衰》)他的根據就是中國落后。說實在的,如果不是我們黨在敵后發動如火如荼的成功的游擊戰爭,使日軍痛感一線兵力不足,真不知已經打到廣西云南的日軍還會打到什么地方!
只有落后才挨打嗎?
落后就要挨打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不是只有落后才挨打呢?歷史回答并非如此。
晉、唐比胡如何?北宋比遼、金如何?南宋比蒙(元)、明比清如何?哪個不比所謂的“蠻荒之國”“蕞爾小邦”有著更發達的經濟、更先進的文化、更豐富的人力資源?
北宋的經濟與文化在當時的世界上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農業與農業科技比起隋唐五代都有了長足進步。城市繁榮百業興旺。東京(汴梁)成了“天下富商大賈所聚”之地。市上至少有160多個行業,行房有6400多戶。造船業興隆,指南針普遍采用,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以及火藥火器,皆為天下先。宋朝發明的“交子”,史稱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沒有發達的貿易,不深感金屬錢幣之重之累,紙幣是不可能產生的。北宋人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就是當年東京繁榮景象的生動寫照!
南宋雖說偏安一隅,但隨著大批官民隨軍南遷,加以江南已有東晉與宋齊梁陳幾代人的開發,各方面不比江北差多少。經過一段恢復,南宋的經濟文化很快就達到甚至超過了北宋的水平。臨安(杭州)發展成擁有39萬戶、124萬人口的大城市,超過了當年的東京。“店鋪并列。交易繁盛”,“夕陽西下,夜市又開張”。陸運水運發達,水運可西達四川,南達廣州、瓊州,泉州成了海內外貿易大港,來自波斯灣的阿拉伯與來自高麗、日本的商人,絡繹不絕交易頻繁。林升那首“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雖說是諷刺朝廷醉生夢死的,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繁華景象。南宋中期不僅是政治經濟發展鼎盛期,也是著名學派形成期。理學學派集大成者朱熹、理學心學創建人陸九淵以及“中興四大詩人”陸游等,都出在這個時期。學術繁榮帶來教育的發達,著名的南宋書院紛紛涌現。
明王朝在宋元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農業方面,由于育苗與春化技術的提高,產量大增。手工業如煉鐵、紡織、制鹽、制瓷、造船都有顯著進步。由于交易規模越來越大,全國相繼出現了紡織、糧食、印刷及文具等交易中心,從而使紙幣更加普及。《夢溪筆談》與《天工開物》兩本書的出現,就是宋明兩代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最好證明。沒有雄厚的物質力量與科技水平,怎么會有鄭和萬人船隊浩浩蕩蕩下西洋的空前壯舉?
與宋、明敵對的契丹(遼)、金與蒙(元)與后金(清)又怎么樣呢?
它們在不久以前都還以漁獵畜牧為生,南下占有了黃河以北或遼東后,才開始有了農業并逐步發展起手工業、礦業、商業。蒙古貴族奴隸主進入中原后,才逐步轉化為封建農奴主或地主。總的說來都還是處在奴隸制與封建制并存階段。
人口更不成比例。“記錄在案的,宋明兩朝人口都已達7000萬,也有人估計實際數字還要多些,有人估計達到一億以上了。”(戴逸《論康雍乾盛世》)入侵者人口卻只有幾十萬、百多萬。毛澤東曾向范文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清朝入關時只有六十萬人口(八旗兵則只有29萬多——作者),怎么能征服有7000萬人口的明朝?(戴逸《論康雍乾盛世》)事實正是如此!經濟先進物產豐富人口稠密的“天朝大國”,卻不敵區區“小邦”,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的龐然大物,被人口不到自己百分之一的后進小國輕而易舉地打垮了!
原因何在?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新興民族朝氣蓬勃、上下一心、英勇善戰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根本的原因卻在“天朝大國”統治集團本身的腐敗!
宋明王朝的腐敗表現真是“罄竹難書”。僅說數事以為例。
北宋由盛而衰而亡是從宋徽宗趙佶重用蔡京開始的。宋徽宗趙佶本來就是一個只知享受不問政事的酒色之徒,蔡京鉆營上來后,更想方設法引導趙佶玩樂以固寵。他出主意花費22萬斤銅,鑄造九鼎并飾以黃金,專蓋巨大宮殿曰九成宮予以放置。下令全國搜羅奇花異石、樹木百草、珍禽異獸、山珍海味運往京師,即有名的“花石綱”。耗費了巨大人力財力物力,折騰得民間賣兒賣女家破人亡。蔡京請客,僅蟹黃饅頭一項,就花掉1300貫。錢花光了,就搜刮,就明碼標價賣官鬻爵:“二千索(貫),直秘閣;五百索,擢通判。”官場之黑可想而知。
明朝的皇帝們更登峰造極,從憲宗到孝宗到世宗都不上朝。國家大事交太監管。太監們則靠特務控制朝廷。幾代皇帝一個比一個混。嘉靖養鷹、犬、蟲、鳥,年用肉16000多斤,米5200多石。養一只豹子,用夫役240人,歲廩2800多石。他還迷信道教,宮中每年要用黃蠟20余萬斤,白蠟10余萬斤,香品數十萬斤。于謙抄太監王振家,重堂深院數處,豪華無比,綺麗器服、珍奇珠寶無數;光金銀就有六十余庫,良馬一萬余匹。而明神宗朱翊鈞,活著要享受,死后還要享受。他用了6年,花800萬兩白銀建定陵,石料從百里外的房山運,楠木杉木從云貴川采伐。深山老林、毒瘴遍地、野獸出沒,死了不知多少人。千里迢迢,開路搭橋,不知累死餓死病死多少人。國庫空了就加捐加稅:“征榷之使,急于星火,搜刮之令,密如牛毛。”(《明史》)
朝廷腐敗必然導致軍隊腐敗。“凡文武擢遷,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之”。當兵的大都是“老弱疲憊,市井游販之徒”,軍官則是“世胄紈绔,不嫻軍旅之人”,靠吃空名喝兵血肥己。無能而又狂妄,不懂軍事而又侈談軍事。戰事將起,紛紛脫掉軍服溜之大吉。嘉靖朝,軍團籍名冊上有兵員38萬人,實際上只有14萬人。而真正算數的“2萬而已”(《明史》)。富者聚斂揮霍無度,貧者無衣無食無立錐之地。皇帝花天酒地不干正事,官員朋黨林立互相傾軋殺戮,軍隊成了社會渣滓聚集之地。腐敗到這等境地!焉能不亡?
原因背后的原因
一個又一個王朝因腐敗而亡,為什么后來的王朝不肯接受教訓非要重蹈覆轍,“堅決”走腐敗走滅亡之路不可呢?原因的原因在制度!
“天下之大害者,唯君而已矣!”(《明夷待訪錄》)先哲黃宗羲老先生,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得出皇帝獨裁制是天下之大害這樣一個極為透徹的論斷。
無論什么都要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別人說的再好也沒用。他要用誰就用誰,他要殺誰就殺誰。關系人民安危的大事,他一人做主,他的權力不受任何限制,怎能不出問題?遇上個“明君”還可以借天象或地震之類以“老天爺”的名義提醒一兩句。碰上明世宗朱厚聰那類昏君,他能下令把數以百計提正確意見的大臣,拖到午門外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淋一批批地死去。
腐敗的皇帝被腐敗的臣子包圍著,正人君子連見皇帝一面的機會都沒有。傳達下來的“圣諭”,不是無知太監的就是權奸的禍國殃民的私貨。良知忠言偶爾能“上達天聰”,在這幫人的控制下也不會被采納。宋神宗死了,議繼位人選,宰相章說“端王輕佻不宜為君”。多么正確的意見,太后不聽,還是立了斷送大宋的端王也就是宋徽宗。
“用一君子則君子畢至,用一小人則小人俱來。”覆亡之國無不與用人有關。蔡京奸邪人所共知,民間稱他的團伙為“六賊”,恨之入骨,時有“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的民諺,宋徽宗愛他重用他,別人就沒辦法。蔡京將親信41人全任要職。把有民望的文彥博、司馬光、蘇軾等全打成“邪等”、“奸黨”放逐。南宋則前期重用秦檜、后期重用賈似道,忠臣良將,不被害就被閑置。岳飛慘死風波亭,韓世忠被罷兵權,“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時跨驢攜酒,從一二童奴游西湖以自樂。”強敵壓境,國家正需人才之時,昏君卻自毀長城。
腐敗越來越嚴重了,人人都感到國家危在旦夕大禍就要臨頭了,卻毫無辦法。為什么?因為那個“天下之大害”依然自我感覺良好,繼續我行我素搞他那一套。
腐敗還只是表象,“唯君”才是癥結所在。
(責任編輯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