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春夏之交,安徽省亳縣反右派運動進入處理和深挖階段,黨委書記一人說了算的形勢已經形成。隨著“大躍進”運動的深入發展和三年困難時期到來,民主與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縣人大、縣人委(政府)和縣政協遭到嚴重沖擊。當時我在縣人委任辦公室副主任,親身經歷了這場遭遇。現在時間已過近半個世紀,為使人們知道這些快要湮沒的歷史,特作一簡短的回顧。
縣人大停止一切活動
根據當時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縣人大沒有常設機構,大會閉幕以后,由縣人民委員會執行大會決議,向人代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縣人代大會最少每年舉行一次會議。
1958年5月26—28日,舉行了亳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這次大會上縣人委的政府工作報告和發展國民經濟計劃的報告,均以縣委指示“大躍進”精神,對各項任務提出過高的標準,同時作出了《掀起全面工作大躍進》等決議。隨著“大躍進”的發展,以后被視為不能緊跟形勢的右傾會議。從此縣人民代表大會停止了一切活動,一停就是三年零五個月之久。
在三年的時間里,亳縣發生了一系列世人罕見的重大慘痛事件。1958年秋大刮浮夸風、“共產風”、生產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干部特殊化風。在農業上,畝產4萬多斤水稻和數以千計的農業高產“衛星”上天。同時縣黨代大會作出了“1958年實現糧食畝產千斤縣,1959年實現糧食畝產萬斤縣”的決議,并要全縣人民討論糧食多了怎么辦?在區鄉體制上,由區鄉制改變為政社合一體制,由270多個尚不鞏固的高級社七天內撮合成13個人民公社,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大到高級社的土地、耕畜、農具、糧、牧,小到社員的鍋、碗、瓢、盆,一律收歸公社所有。社員生老病死、男婚女嫁都由公社統包下來。全面消滅農民的家庭小伙,一律參加農村公共食堂,實行吃飯不要錢,按月發工資的“共產主義生活”,并實行全面搬家并莊,按軍事化組織,男女分開、集體住宿。生產實行大兵團作戰,致使出現秋收粗放,到處丟糧,秋種有誤農時等等嚴重問題。
由于糧食高估產,引發了連年糧食高征購,致使購糧年年過頭,季季過頭,樣樣品種過頭。加之1959年夏秋旱災,致使糧食征購連年完不成征購任務,采取了年年季季戶戶搜糧,干部強迫命令違法亂紀普遍發生,從而出現了全縣性的荒、逃、餓、病、死,更嚴重的出現了人吃人。
有關資料表明,全縣270多萬畝耕地,有近百萬畝拋荒。由于農民連年饑餓,全縣成千上萬人口外流,因餓而引發的多種疾病達50萬人次以上。全縣農村71萬人口,據多點調查推算,死亡人口達20萬人以上,人吃人多處發生。耕畜減少50%以上,雞鴨大減,許多村莊貓狗絕跡。農民房扒拆和倒塌近10余萬間。80%以上的林木被砍伐,全縣農村面貌全非,一片凄涼。
根據中央指示,于1960年底至1961年上半年,開展了整風、整社,基本上剎住了“五風”,同時設區分社,縮小了社隊規模。在上級的再三督促下,于1961年10月7—10日,舉行了亳縣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但對人民代表大會停止活動三年多的時間里,亳縣發生一系列悲慘的重大事件,仍然是報喜不報憂,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這一顛倒的歷史。
在縣人委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按照先成績再問題后任務的常規模式,除農業按照整風整社中落實的產量外,工業、手工業、交通、郵電、水利、文教、衛生等各項工作,有不少仍是以“大躍進”的成績指標,向大會報告。在取得成績的原因上,仍然是在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高舉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結果。肯定了三面紅旗是正確的,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擺脫貧困的愿望。高速度發展社會主義事業是三面紅旗和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報告中講到問題時,也不得不接觸一點事實。如口糧標準低、副食品少、布票不足(筆者注:1961年每人發布票1.7市尺)、群眾家底薄、國庫空虛等。關于造成問題的原因,說法是這樣的:
首先大講了“連年自然災害”、“1959年百日不雨”和“1960年的風、霜、蟲、澇等災害”。亳縣的實際是:正常年份降水量820毫米左右,而1959年降水量634.1毫米,屬于雨水偏少。但旱情出現在7—10月的關鍵時期,從而形成了旱災。由于抗旱中實行大兵團作戰,死保少量水稻,放松大田等,從而加重了災害。到秋收季節又大吹抗旱取得大豐收,糧食產量超過“大躍進”的1958年。按照大反右傾機會主義的方針,強迫進行糧食高征購,商品率達39.5%,農民大部分口糧被購走,從而出現了1959年冬和1960年春夏農民大批非正常死亡。1960年的征購辦法依舊,所以農民秋冬死亡繼續發生。為了夸大災情,1960年基本無災,但把全縣發生的0.42萬畝蟲災,也置于政府工作報告之中。
其次,人們很難想像的理由是:民主革命不徹底,地富反壞分子占據領導權。同時也有蛻化變質分子為非作歹,破壞政策,危害群眾,打人扣糧,不發社員工資等,造成人畜傷亡。這個問題,從整風整社揭露的情況看,全縣干部中五六類分子僅占5.3%,補劃地主、富農約不足百戶。而造成全縣28000多戶農民家庭毀滅,30%左右農民死亡,難道說這少數壞人會有這樣大的能量嗎?明顯的是政策問題。
第三是“我們的步子大,工作沒有經驗及‘五風’危害”。這一條雖接觸了問題的實質,可惜僅用一句話一帶而過,把悲慘的歷史掩蓋起來,在以后的幾十年間,縣人代會再也沒有提及這方面的問題。
從“大躍進”中亳縣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來看,人禍超過七分。然而在縣人代大會上長達萬字左右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講發生的問題和原因僅有200多字。由于當時代表們歷經兩次反右,心有余悸,對重大人畜傷亡沒有一個人提出尖銳的批評,順利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并輕而易舉地完成了換屆選舉任務。正如人們所說:“這次人代大會是順順利利作報告,高高興興當縣長。”以后,還有順口溜說“餓死人不要怕,騙過政協騙人大”。
縣人委與縣委合署
為適應“大躍進”和“全民皆兵”的形勢需要,1958年10月8日縣委第一書記宣布,亳縣為民兵第九師。縣委為民兵師黨委,縣人委為民兵師司令部。縣委、縣人委合署辦公,兩委辦公室合在一起。宣布當時縣長、副縣長都不在機關,宣布后向他們打個招呼,即完成了合署任務。名為合署實為合并。從此,縣委、縣人委黨政不分,工作都步入了不正常狀態。合署后縣長、副縣長的工作安排:縣委書記處書記、縣長帶民工去地委鳳臺鋼廠煉鋼;縣委常委、副縣長兼第一中校長并駐校兼搞教育系統肅反;另兩位副縣長,一人調人民大學學習工業,一人因右傾未安排工作。
隨著縣委、縣人委合署辦公,縣委書記處會議和縣委常委會議及全委會議不能正常召開。縣人委黨組會議、縣人民委員會議、縣長辦公會議、科局長例會等均停止召開。作為縣人民代表大會執行機構,縣人委主要活動停止了,當然縣人民代表大會的活動也隨之停止。之后雖然在黨內決定調整了縣長、副縣長,但在長達三年多的時間內,也經常無人主持人委工作。小事由縣委各部包攬,大事由第一書記決定。縣人委所屬各科局的工作和干部管理均由各部分包。黨、團組織大部分歸口組編。縣人委人事科合入縣委組織部,縣委政法部駐公安局,縣農林局長搬進縣委農工部辦公等等。縣人委辦公室干部既屬縣委政法部管理,又在縣委辦公室領導下進行工作。
由于上級政府機構沒有停止運轉,縣人委總會有些行政任務,如原規定黨管干部,需要政府任命的科局長,都是由縣人委會通過任命。而合署后只要由縣委或縣委組織部通知執行,縣人委不再履行任何手續。
各科局需要由縣人委出面下達的文件,有不少由縣委各部批發。如縣人委文教、衛生方面的文件,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高某不斷簽發;人委財糧科必須由縣人委下達的文件,有一次縣委財貿部工作員田某某說“干部由我管,業務由我抓”,接過文件草稿在領導批示欄內代縣長劃上個“行”字;縣水上運輸人民公社成立,本應由縣人委下文,而縣委工交辦公室發文宣布執行,如此等等,至此可以說縣人委只有一塊牌子,一顆印章。
我作為縣人委辦公室唯一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對合署后發生的問題,不得不作為業務研究,曾小心謹慎地向縣委和縣長們提過幾次。萬萬沒有想到,1959年冬反右傾機會主義運動中,被網織成“不服從縣委領導”、“分裂黨政活動”、“破壞黨政關系”、“把科局與部辦平衡看待”等等罪名,加之我是非勞動人民家庭出身,問題越發嚴重,經過反復批評,于1960年3月免去我黨內外一切職務。
在縣以下的區、社(人民公社)鄉黨委,從反右派以后,區鄉社長不僅配置數少,而且多長期下去包點或兼職,對縣人委部署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有的甚至公開對抗。如1958年5月中旬,縣人委發出通知,5月26日召開縣第三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信寄張集區以后,竟被縣委委員、縣委農工部副部長兼張集區第一書記張某某,在信封上簽署了“區公所無人退回”等字樣,郵局把信原封退回縣人委辦公室。由于縣人委管不住下級黨委,縣長們沒有敢說什么,只是要辦公室請示縣委,后由縣委出面與張談妥后,才勉強接受按此通知辦理。
自1958年10月,縣委與縣人委合署,到1961年10月縣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完成縣人委換屆選舉后,縣委、縣人委才始得分開,縣人委工作逐步恢復正常。“大躍進”造成的違反《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嚴重事件,長達三年的時間才得到糾正。縣人委一位負責同志說:“這叫違法不犯罪,沒有什么大問題。”
縣政協活動受限
縣政協委員會的委員,由于科技、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等知識界和工商界所占比例較大,當時很多屬于改造對象,在反右派和“大躍進”運動中,幾乎被領導視為右的范疇。這樣一來,政協的各種活動就受到限制。
三年中,每年一次政協全委會都按時舉行,雖聽取審議政協常委的工作報告,而委員們多種形式的考察活動,大大減少。特別是進入三年困難時期,對農村生產生活方面的考察全被停止。各工作組對農村也無工作可做。
在參政、議政方面,對國家公開發表的重大方針政策,如1959年毛主席不再擔任國家主席,國慶十周年前夕國家發布千名戰犯特赦令,干部下放勞動等問題組織座談活動外,對本縣三年困難時期的問題,全屬禁區。不要說組織考察活動,就是誰說句實話,也會大禍臨頭。由于縣人大停止一切活動,縣委與縣人委合署,對政協委員列席人代大會,參與政府領導人選的協商等政治和民主權利,也不復存在。
根據政協章程,1960年12月6—11日,縣第四屆政協舉行全委會議。會議聽取了中共亳縣縣委負責同志“關于政治形勢”和“人民公社政策”兩個報告。在這兩個報告中,大講了“東風壓倒西風”、“大躍進取得的偉大成就”、“三面紅旗的偉大勝利”;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即規模大,公字程度高),是通向共產主義的橋梁,社員生活集體化,實行食堂制,吃飯不要錢等。也講到了公社初期的浮夸風、“共產”風及嚴重自然災害給公社造成的一些損失。同時為加強縣委對政協工作的領導,這次會議完成了換屆選舉,原由縣委副書記兼任縣政協主席,改選為縣委第一書記兼政協主席。
人們都知道,1960年是亳縣農村餓死人最多、對農村生產力破壞最大的一年,召開四屆政協全會時,餓死人還在繼續,而兩個報告中對發生的嚴重問題,實行了全面封鎖。據一位常駐會專職委員張某某曾經反映:“三年困難時期,我們聽取了縣委的多次報告,對農村餓死人等嚴重問題是滴水不漏,對我們這些人是嚴守秘密的,只有表決通過報告。”
三年中,縣政協常駐會專職委員和工作人員除了搞點文史資料和協助編《縣志》以外,沒有多大的任務,正像順口溜所說:“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參政議政少沾邊。”
“大躍進”中,亳縣發生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及民主監督的權利被剝奪,縣人民委員會的職權不能全面行使,農民大批非正常死亡等重大事件,使國家法律變成一紙空文。這充分說明了這是權大于法、人大于法所致。這段顛倒的歷史過去已近半個世紀,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國家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政協、人大按照黨中央的倡導和建議,提出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方針,同時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和親民措施。特別是將“國家尊重人權和保障人權”首次寫入憲法,使人民的權利有了根本的法律保障。按照這條路子走下去,政通人和,前景大好。感奮之余,回顧往事,寫此短文,搶救歷史,以鑒往知來。
(責任編輯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