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普通話訓練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本文試圖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討教學對象、方言干擾、單一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等問題。
[關鍵字] 教學對象 方言 教學方式
普通話是我國各民族之間交際、交流的工具,“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已于1982年納入《憲法》。普通話不僅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漢民族共同語,而且也是全國各民族的通用語。普通話訓練這門課已經在很多高校成為必修課,目的在于通過集中訓練,使學生達到既掌握普通話語音系統,又能說好、用好普通話的作用,即在實際工作和交際中熟練運用普通話。筆者作為一名高校語言工作者,針對成人普通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明確教學對象的特點
高校普通話教學對象是成人,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不是把培養最基本的語言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出發點,而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對普通話語音、語匯、語法等方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掌握漢語拼音,會用比較標準的普通話進行交際,體現良好的職業素養。
成人學習普通話不同于兒童語言“習得”。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有遺傳的心理功能,它決定人怎樣與環境相互作用,并向環境學習。與環境作用的結果就形成并發展了兒童的認知結構。兒童語言的發展是天生的能力與客觀經驗相互作用的產物,是認知能力的發展決定了語言的發展。語言“習得”通常指兒童不自覺地自然地掌握第一語言(母語)的過程和方法,是兒童從出生開始在自然環境中通過與人接觸逐漸獲得的語言,是兒童不自覺地學會的。
成人的發音器官、肌肉已經定型,模仿能力相對較差,不容易改正已經使用多年的方言,但演繹推理、抽象思維能力強,可以充分概括和歸納,綜合處理語言材料。神經學表明,某些發音功能并不是習慣性的,也不是預先計劃好的。任何一個語音習慣、表達方式都可以通過反復練習從而形成習慣。教學中提倡利用成人學生的認知習慣,將其普通話學習轉化成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去提高運用語言能力的內趨力。
二、排除方言干擾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從說話起就只能跟著家人使用方言,上學以后老師也堅持用方言“傳道授業”,很少有非母語成分滲入。方言作為地域文化傳播的媒介,導致了對其他語言的排斥效應。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情感為著眼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自覺維護祖國語言的統一與純潔。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與需要是不可分的,情感具有含蓄、穩定的特點。它是在人的有關認識達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與社會基本需要相聯系的。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民族共同語是在思想情感上維系民族精神和民族團結的基本紐帶。學習普通話,是未來職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捍衛祖國語言和民族精神的需要,而且普通話比方言表達得更通用、更得體、更莊重、更高雅。
對語言學習來說,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會產生相應的語感,正是這種語感保證了語言運用的準確與流暢。它可以對語言不恰當的現象進行判斷,指出不當之處,予以改正。對方言區學生的教學應從語音和語言轉換兩方面入手,在大量的口語訓練中,培養普通話語感。通過練習幫助學生盡快形成普通話的自我矯正能力。首先要進行大量的語音強化訓練,使學生的發音器官變得靈活、敏感。一方面要強調聽力訓練,在學生心中建立一個“標準”,可以對發音起到監督和矯正的作用。為了形成正確的“標準”,聽的內容必須是規范的、標準的讀音,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的播音等。另一方面要培養發音能力。我們在這個階段特別注意與方音辯證地結合,找到差異,就找到了學習方法,知道了如何學習新的讀音,如何糾正錯誤的讀音,從而在大量的語音訓練中擺脫方言發音習慣的束縛。
其次是要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養成用普通話思維的習慣。經常使用方言的學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說普通話時,在思維中有一個將方言翻譯成普通話的過程,這樣就破壞了學生說話時的自然狀態。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減輕思維負擔,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安排訓練內容,通過語感的監控,盡快完成方言的外化,恢復學生原本處于自然狀態下的說話能力。
三、避免單一教學方式
普通話教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能課,如果教師一味地熱衷于語音理論的講解,忽視主體的實踐訓練,不注重調節課堂氣氛,普通話課很容易陷入單調乏味的境況中去。心理學表明,人腦接受信息刺激引起的興奮狀態轉入抑制狀態,產生膩煩心理。因此要在教師講授過程中避免單一教學方式。采取有效的學習方法,激活興趣,發掘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和能動作用,創造一種生動活潑,便于普通話學習的有效方法。以下列舉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體會。
首先要重視課堂講授,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是普通話學習、興趣培養的關鍵陣地。教學目標的設置應符合不同學習層次和不同方言區的學生,教學難點應確定在各類學生的“語言現在時狀態”。有針對性的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看到自己的進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自信,提高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彌補教師教學中的不足,用形象、真實、感人的內容,讓學生對比、模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法豐富課堂學習活動。語音笑話、繞口令、詞語接龍、講故事、朗讀、演講、情趣表演等是符合普通話課程性質的、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教學形式,運用錄音、錄像、掛圖、演示等直觀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抽象的發音原理,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富于情趣、幽默、誘導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心理學表明,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一個人最樂意讓自我得到充分發展。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時刻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盡可能設置一些適應學生性格和能力的訓練項目,培養自信,引發興趣。
其次是不能忽視朗讀在普通話訓練中的作用,很多人認為對于普通話教學在課堂上主要解決理論知識,朗讀是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己來練習的,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有些偏頗,我們的普通話教學就是讓學生熟練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而朗讀對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朗讀,一般是以別人寫的文字作品為依據,通過仔細分析、深入體味,通過自己的有聲語言加以表達。這是“念字出聲”的無思維活動,而是動員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創作。教師在課堂內外要多給學生提供進行語言活動的機會,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口語能力的提高又促進聽、讀、寫三種能力的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實際上是把課文作為語言材料,這也是在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課文讀熟了,書中的句子就會在腦子里儲存起來,到要表達的時候自然就會脫口而出了。另外,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懂得了陳述句、祈使句、疑問句的表達作用和運用方法,學會了在口頭表達時何處重讀何處輕讀,何處停頓,何處升調,何處降調。
最后要加強訓練,發展學生的興趣。要求學生運用普通話進行交際,光有理論是不行的,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采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利用課內外的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的、系統的強化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這一技能。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不同層次的普通話比賽、朗讀比賽、演講比賽等競賽活動,形成一種發奮向上、你追我趕的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處理教學情境中人際關系的藝術家,這種藝術家必須首先付出愛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尊其師”“學其道”。特別是對方言較重的學生,在訓練中尊重學生,經常鼓勵學生,重視進步,讓學生獲得被認可的滿足。這樣有利于創造愉快的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針對學生訓練中出現的障礙,教師除了深入了解原因外,更要熱情地給予重點幫助,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
普通話課程對師生的雙邊活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師生密切協作,隨著單字、語詞和語流訓練的內容由簡到繁,訓練的強度逐步由小到大,師生間的溝通也從發音、正音逐步深入到學習、生活、思想等各個領域。同時,教師良好的基本功,如標準流暢的口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風格,都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語言的熏陶。教師優美的語言教態、巨大的人格魅力、真摯的態度所綜合產生的柔和性因素是優化學習心理的重要構成要素。筆者在教學中認識到,普通話教學過程,也是教師業務素質和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唐健雄 王暉 《河北省普通話培訓測試教程》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葉蜚聲 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劉伯奎 《表述口語訓練》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4]宋欣橋 《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實用手冊》 商務印書館2000.
[5]張頌 《朗讀學》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趙 君,河北廣播電視大學教學指導中心;苗守艷,山東臨沂師范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