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和留學生之間的關系是特殊的,二者之間的交際也具有特殊性,尤其在雙方實現語言的理解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為了實現雙方的理解,對外漢語教師可以采取重復、轉譯、質疑、非言語手段暗示、多了解學生情況等交際策略,做好交際的調控者。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師 留學生 語言理解
我們對“理解”這個詞并不陌生,比如,我們經常說:“這個問題太難,你理解不了。”或者說:“你不理解我。” 在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還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說法,這個“解”顯然即可按“理解”來理解。從字面上看,“理解”就是“用理性去分析、去解釋”的意思,但是達到什么程度才叫理解,理解的對象是什么,人們怎樣才能做到“善解人意”,這些具體的問題還需要深入地分析。
我們認為“理解”這個問題應從主體和受體兩方面來看。作為主體,他會采用和其表達內容相一致的形式,包括語言形式和非語言形式,來表達他的意識內容,以期在受體喚起他所期待的內容;作為受體,接收到主體發出的形式符號后,在其精神意識內部世界中喚起的內容只是表面的,是理解的前提,只有當喚起的表面內容和受體精神意識內部世界中已有的其它意義形式產生了自認為合適的關聯時,才達到了理解,更準確的說是基本理解,因為理解永遠只是我們追求的完美境界,主體、受體因為個人差異無法做到完全統一。從主體、受體兩方面來考察,就會發現“理解”在本質上是從受體角度考慮的,但要實現理解卻取決于主、受體二者在文化背景、知識結構、年齡層次、生活經歷等各方面形成的匹配關系,不同的匹配關系會影響二者之間的理解,會導致交際過程出現不同的結果。
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和留學生之間的關系是特殊的,不同于普通的中國師生關系。在受了多年本國教育制度熏陶之后,中國師生已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記筆記、考試的模式,教師的作用即傳授,學生的職責即學習和消化。而對外漢語教師面臨的是不同國別、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學生,是希望在短期內學會漢語的學生,而且很多學生的漢語水平是零起點水平。這時候,教師首要任務并不是灌輸,而是激發興趣、吸引其學習這門語言,并根據學生要求和語言水平適時地調整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準確地說,留學生處于主導地位,教師是調控者。
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和留學生之間的交際也具有特殊性。1.對外漢語教師和留學生屬于不同的文化群體,所以不能把二者同時置于中國文化背景之中,二者之間的交際應在兩種文化接觸并尋求理解、尋求融合的過程中進行,其間的文化沖突引起的交際失敗常有發生。2.對外漢語教師和留學生的交際會更多地依賴非語言交際,如身勢、表情、動作,因為用語言表達經常會遇到語障,為了排除語障交際雙方會不自覺地用到輔助性的非語言交際。3.對外漢語教師和留學生之間的語言交際傾向于明白如話的交際,只能運用簡單的詞匯和語法結構來構造語篇,缺乏豐富的語義、語用內容。
正因為對外漢語教師和留學生的關系和交際具有如上特點,所以他們二者之間的語言的理解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第一,從主體的外化內容看,作為主體的教師,當他要把已經內化了的精神意識內容外化的時候,他不會脫口而出或很隨意地表達,他要自覺地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加工和處理。這個加工、處理過程大致可以概括為由繁化簡、由長化短的過程。在與本國人交際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很強調修辭,要求盡量用最簡、最合適的話語內容和話語形式表達最豐富的精神意識內容,而與留學生的交際,卻要求教師用最簡單的詞匯、最清楚的形式表達最準確的內容,這也是修辭,只是這種修辭有悖于正常的修辭,因而付出的努力更多。由此可見,對外漢語教師對留學生外化的內容因為經過了一個特殊的修辭過程,所以已經不完全等同于教師當初希望外化的內容,這必然會影響理解,但這一點是教師自覺地意識到的。第二,從受體內化過程看,表達主體發出的聲音通過介質傳給受體,受體亦通過五種感覺器官內化其接受的內容,但并不是全部接收,當某項內容在受體的內部世界中未找到任何與之相關的意識焦點時,受體當即就放棄了這項內容,把注意力轉移到內部世界中喚起的精神意識內容之上,因為還有更復雜的內化后續過程。比起本國人交際內化過程,留學生作為受體對接收到的信息內容先要經過一個關鍵的語言系統鏈接過程。大部分第二語言學習者都是在完全掌握母語系統之后進行的,雖然我們一直提倡用目的語的思維方式來學習新的語言,但實際上思維模式一旦成形,思維方式的改變實為不切實際,語言的學習也即在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之間建立越來越多的聯系,這和電腦裝入兩個操作系統可以隨時切換的情況是有區別的。受體接收到信息內容以后,在其內部世界中先要找到兩個語言系統的某項內容聯結點,然后才能和別的精神意識內容建立合適關系。因為與本國人交際相比,這種交際存在系統連接過程,在這一過程之中,精神意識內容不是完全對等地轉化,而是自認為近乎等值,主觀因素參與其中,這對理解亦造成了影響。第三,當留學生成為主體,教師成為下一話輪的受體時,對主體表達的內容,受體總是傾向于用漢語系統的規則來理解,傾向于相信主體表達的內容是經過了認真考慮作出的最合適的表達,實際上此時的主體表達受到了其社會背景、文化背景、語言水平、思維方式等各種個人因素的影響,在漢語系統內未必為合適的表達,誤解便常常產生于此。由此可見,對外漢語教師和留學生之間的語言的理解比本國人之間的語言的理解要復雜和困難得多,如何才能改善這種情況呢?這個重任主要落在了對外漢語教師肩上。
一般來說,對外漢語教師可以實施一些交際策略以促進與留學生之間的語言的理解。1.重復。因為漢語區分四聲,區分前后鼻音,區分平舌與卷舌,可能會因發音不標準造成誤解,教師可以重復留學生的話語,等待對方的回應,比如用“你是說……”“你說……對嗎?”這類的話語暗示對方你在等待他的確認,若發現錯誤,留學生一般會采取積極的更正措施。2.轉譯。在留學生表達不太清楚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對其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推測,并用更完整、更清楚的話轉譯,比如用“你的意思是……?”“你是不是想說……?”之類的話語暗示對方其話語表達不清楚,并努力達成一致。3.質疑。對留學生的表達實在難以明白的時候,不妨直接質疑,使其反觀語言表達,比如用“不對吧”“你說什么?”之類的話語,留學生一般在聽到這樣的話語后會重新思考他所說的話,并對其話語進行一定的修正。4.用非語言手段暗示。當老師不完全明白或不確信留學生的意思時,為了避免直接用語言挫傷留學生的表達欲望、表達積極性,可以適時地使用表情、動作來暗示對方。如皺眉頭、茫然狀、搖頭、擺手之類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5.多了解學生的情況。這一點很重要,教學中我們發現,對一個學生了解越多,越清楚,對其語言表達的意圖也越容易理解,因為學生的語言表達也是有慣性的,了解了學生的慣性,也即掌握了其表達的特點,對于語言的理解大有裨益。
當然,為了實現師生之間的理解,不同的交際場合、交際場景,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老師都會用到不同的交際策略。總之,特殊的交際過程要求交際者對其適應并做出相應調整,為了實現師生之間語言的理解,對外漢語教師要努力做好交際調控者。
參考文獻:
韓寶育.面向人的自然語言釋義[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第6期.
韓寶育.語言符號與人類意識的語言表現[J] 蘭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5期.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粟 甜,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