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古代錢幣名稱詞匯豐富多彩,解讀這些詞匯,分析來源,不難發現,錢幣的命名充分體現了社會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或體現精神崇拜,或浸染社會心理,或緣于歷史典故。
[關鍵詞] 錢幣名稱 溯源 精神崇拜 社會心理 歷史典故
1.貝
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貨幣,也稱貝幣、貝貨。
貝類動物行動遲緩,極易捕食。貝殼不腐不臭,易于長久保存,且小巧玲瓏,外型美麗。加之生活在內陸地區的先人們以采集、狩獵為生,依靠“漁”獲得的貝也因其稀有而越發珍貴。于是貝最終成為幣的首選物。某個人擁有貝的多寡,也顯示了其生存能力和富有程度。貝的存在,人們認定是上蒼的恩賜。選擇貝為幣,這是人們對自然界物質的崇拜,是對上天的感恩。
從漢字的結構和意義可以看出,“貝”字部的字一般都和財富、貴賤有關,如:貢、財、貣(向人求物)、債、販、貧、賒、費、貯、貺(加惠)、貽、貴、貸、資、賄、賂、贄、賑、賞、賚、赍、賤、賭、贓、購等。
2.布
“掌邦布之出入,以共百物。”(《周禮·天官·外府》)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詩·衛風·氓》)
上例中的“布”是春秋戰國時期一種青銅鑄幣的名稱,形狀為镈形。在古代,“镈”和“布”屬同音互用。
镈是一種鏟狀農具,是當時一種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镈的運用,提高了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給以農為生的先民們帶來了更多的物質財富。镈被先民視為生存中足可依賴的靈物,象征了財富。于是用青銅鑄造的镈形貨幣——布出現了。布幣的出現表達了先民對勞動的崇拜,對經驗的崇拜。
3.刀
也稱刀幣、刀布,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鑄行造發的以刀為形狀的流通貨幣。
許慎《說文解字》中注“刀,兵也”。刀,是一種兵器。春秋戰國時期,周室式微,諸侯割據。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財富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各路諸侯不斷進行兼并戰爭。戰爭需要武器,冷兵器時代的重兵銳器更是爭霸戰爭中的必勝法寶。兵器成了權勢、威力的象征,自然就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于是取象其形,鑄幣流通。齊國首先鑄行刀幣,燕國趙國也是鑄行刀幣的重要國家。在先秦諸子的文章中,有許多關于刀幣流通使用的文字記載,如:
“刀糴相為賈。……王刀無變,糴有變,歲變糴則歲變刀。”(《墨子·經說下·第四十三》)
“今之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荀子·富國篇·第十》)
刀幣興起于戰亂頻繁的春秋戰國時期,流通于當時坐擁重兵銳器的齊、燕、趙等諸侯國,充分體現了當時的武力崇拜意識。
4.圜
也稱圜錢、圜貨,是戰國時期周及魏、趙、韓、秦等國的一種鑄幣。
“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黃金方寸;而重一斤。” (《漢書·食貨志下》)
圜錢初始造型為圓形圓孔,后秦國將圓孔改為方孔。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除各種幣制,外圓內方的圜錢就成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圜”的本義指天、天道。《說文解字》注:“圜者,天體也”,《呂氏春秋·圜道》注:“圜,天道也”。
人間的財富象征——貨幣以“圜”為名,表達了對天、對天道的崇拜。同時,圜錢的外圓代表天,內方表示周正無缺的地,外圓內方與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一致,既象征了天下統一,土地完整無缺,又有和諧、圓滿、周正、運轉無窮的吉祥含義,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崇拜意識相吻合。
5.泉
錢幣的總別稱。又有泉幣、泉貨、泉金、泉布、泉刀之稱。
泉是先秦古人企盼金錢、財富的來源如泉流一般的樸素情結的假借稱謂:一來古人企盼財富如潺潺流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二是取“泉”之流遍之意。《辭源》中記載:“《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注:‘布,泉也。布,讀為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取名于水泉,其流行無不遍’。”
因“泉”寄寓了人類企盼財富的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這個詞匯從先秦一直沿用下來,如:
青州從事來偏熟,泉布先生老漸慳。(唐·韋莊《江上題所居》)
梁時乃置租庸使,專天下泉貨。(《二十四史系列·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九·職官志》)
現在錢幣收藏界常稱“泉界”,古幣收藏愛好者稱“泉友”。
6.阿堵物
《晉書·王衍傳》有這么一個故事:西晉名士、魏晉玄學清談家的代表人物王衍一向標榜清高,不論世事,喜談老莊,恥說金錢。他的妻子曾多次設法逗他說“錢”,都沒有成功。有一天晚上,妻子趁王衍睡熟時,叫婢女悄悄把一串串的銅錢,圍繞著床,堆放在地下,讓王衍醒來,無法下床行走。她以為這樣一定能逼得他說出“錢”字來。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見此情景,就把婢女喚來,指著床前的錢,說:“舉卻阿堵物(拿走這個東西)。”
“阿堵物”是當時的口語,意思即“這個東西”。由此,“阿堵物”成了“錢”的別稱,并且帶有輕蔑、譏諷的意味。如:
“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任是親兒女,還隨阿堵移。”(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
7.孔方兄
“孔方兄”的語義來源,可追溯至魏晉時期魯褒的《錢神論》。
晉人魯褒對統治者的貪婪、奢侈深惡痛絕,他的《錢神論》對金錢在社會生活中的神奇作用以及金錢與權勢相結合所產生的世風日下狀況進行了惟妙惟肖的描述和辛辣的諷刺:人們對金錢“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 京城的世族、紳士們“厭聞清淡,對之睡寐,見我家兄,莫不驚視”。從此,“孔方”、“孔方兄”成了錢的代名詞。如:
“秦參政把那許親的心腸冷了五分,也還不曾決絕,只是因看他‘孔方兄’的體面,所以割不斷這根膻腸。”(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八回)
“委員和事,調停惟賴孔方;紳士責言,控訴不遺余力。”(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回)
8.上清童子
上清童子為古錢之隱名。《太平廣記》中記載,唐代貞觀年間,岑文本在山亭避暑,一日午睡剛醒,忽聞敲門聲,開門見一自稱“上清童子元寶”的年輕道士來訪。岑文本一向喜歡道教,與這道士高談闊論直至日暮。道士告辭而去,行至院墻下忽然消失。岑文本急命就地挖掘,掘地三尺發現一古墓,墓中只有一枚古錢,方悟“上清童子”為“青銅”之名,“元寶”為錢之文。自此,人們便將“上清童子”作為錢的雅號了。
9.青蚨
青蚨亦名魚伯,是遠古時期的一種神蟲。一母一子,孩子出門時,母親將血抹在孩子身上,不管它飛到哪里都能飛回家,飛回母親的懷抱。《淮南子·萬畢術》“青蚨還錢”記載:這種叫做青蚨的蟲,抓來后,用母蟲的血涂遍81枚硬幣,再取子蟲的血涂滿另81枚硬幣,涂完之后,你就可以把涂了母蟲血的81枚硬幣拿去購物,而將涂了子蟲血的硬幣放在家中,過不久就會驚奇的發現,花掉的錢會很神秘地一個一個地飛回來,反之,結果相同。這樣,人的錢就可以永遠花不完。
后世稱錢為“青蚨”,便是由“青蚨還錢”的典故得來。如:
“倘有四方明醫,善能治療者,奉謝青蚨十萬。”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十卷)
10.鄧通
將“鄧通”作為錢的別稱源于西漢時期的一個歷史故事。據說,鄧通乃漢文帝劉恒的一個寵臣,初為黃頭郎,后官居上大夫,文帝對其賞賜無數。有人給鄧通相面,說鄧通將來會窮餓而死,漢文帝就賜給鄧通蜀都嚴道銅山,并破例許其鑄錢,他滿以為這樣鄧通的錢就一輩子花不完了。但漢文帝一死,政治形勢變化,鄧通最終還是窮餓而死了。因鄧通所鑄之錢遍布當時天下,史稱“鄧氏錢布天下”,故“鄧通”成為錢的別稱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了,如:
“富貴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鄧通成。”(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三十回)
參考文獻:
[1]《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增補本),沈錫倫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第2版第2次印刷
[2]《辭源》,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7月修訂第一版,1986年3月第四次印刷
[3]《古錢小辭典》,朱活編著,文物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第一版,1998年3月第二次印刷
注釋:
本文所有語料來源于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的CCL語料庫
(黃維東,江蘇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