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實行分業經營,但我國金融系統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持有保險公司(包括較大份額的股權)和以銀行為母體的形式持有附屬保險公司的金融混業經營已是客觀存在。國內已經起步并直接擁有銀行保險的金融企業有中信保誠(中信集團與英國保誠人壽保險合作,股權對半)、光大永明(光大集團與加拿大永明壽險合作,股權對半)、招商信諾(招商集團與美國信諾壽險合作,股權對半),工商銀行通過其工銀亞洲持有中保國際9.9%的股權,而中保國際持有太平人壽保險24.9%的股權。2006年1月18日,中國銀行旗下的號稱“中國第一家標準的銀行保險公司”—中銀保險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在南京正式開業,國內其他幾家規模較大的銀行也正在積極準備建立自己的保險公司。
是不是銀行一定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呢?筆者以為,答案應當是否定的。
因為銀行建立自己的保險公司,將不得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壽險公司從建立之日起至少要6年才能開始盈利,如果銀行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短期內勢必影響股東的收益;長期而言,和銀行自己的產品相比,是否能夠取得更高的回報率還是未知的。特別是在國內銀行業尚有大量不良資產、盈利能力普遍較弱的情況下,銀行打算建立自己的保險公司更是要謹慎行事。
我們來看看美國花旗銀行的案例。1998年,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并組成一個全能性的金融服務集團—花旗集團,時隔7年之后,即2005年1月31日,美國花旗銀行將旗下的的旅行者壽險和年金公司及幾乎所有的國際保險業務(墨西哥除外)賣給美國大都會壽險公司,這是繼花旗集團2002年出售旅行者財產險公司之后的又一重大戰略調整?;ㄆ旒瘓F仍然可以獲得代理保險業務的手續費收入,同時更加專注于原本熟悉的銀行業務。這個案例至少可以這樣認為,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并不總是銀行最好的選擇。
英杰華保險公司是英國一家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保險公司,它與銀行的業務關系當中,既有非常簡單的代理銷售關系、也有和銀行共同建立的合資企業,各種不同的合作關系都能產生價值。所以,對公司和銀行來說,合作形式并不重要,關鍵是所采取的合作形式不阻止公司效益保持應有的增長速度。
新經濟時代市場競爭的法則已經不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誰領先于競爭對手開拓新的市場,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利潤。因此,公司競爭戰略應該著眼于找準最能產生價值的創造點。而銀行在決定是否擁有保險公司股權的時候,除了要考慮到能否承受上面所提及的較長資金回報周期,還要考慮到自己對保險行業的理解及相關經營能力、人才儲備、銀行與保險之間企業文化及其它資源的整合、開發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建立更有效率的業務系統等,同時還會受到哪些限制等。所以重要的是不管你選擇哪種模式,首先要考慮的是,銀行如何實現股權擁有權的價值。
從風險角度考慮,銀行考慮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同樣需要慎重決策。由于銀行在財務上具有很高的“杠桿效應”,銀行為損失提供補償的空間很小,使銀行體系存在很強的脆弱性。而我國保險行業近幾年來一直被誠信問題所困擾,如果公眾知道銀行在銷售銀行產品的同時銷售自己的保險產品,就會加劇存款人與銀行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并使公眾預期的不確定性提高。因此,當銀行保險出現問題時,存款人很難甚至根本不會去區分哪些是銀行的問題,哪些是保險的問題。所以,一旦銀行自己的保險業務出現較嚴重的問題,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引起存款人的猜測,使得原本信用程度較高的銀行業務也會遭到懷疑,而這種猜測所引起的恐慌,甚至會導致擠兌風潮,從而使銀行體系從整體上受到傷害。正是這個原因,銀行企業被認為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銀行的業務從傳統領域直接擴展到保險領域,將勢必增加銀行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所帶來的風險不僅是一家銀行自身的風險,也可能影響其他金融機構或其他部門,從而加大整個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
因此,在市場效率難以得到保證,又存在一定經營風險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認識到在銀行保險資本融合時銀行在保險業務中取得成功的難度。當然,并不是說銀行根本不能做保險業務,而是不要為一時的國際經驗所迷惑,不要隨便照搬照抄或者隨意排斥簡單的代理銷售模式。從國內銀行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考察,到底我們期望得到什么,我們怎樣才能既符合當前的經濟背景和法律的要求,又符合自身業務發展實際,能最大程度創造股權擁有權的價值?
責任編輯:柯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