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作為擁有壟斷傳媒資源的電視臺,在社會大眾音樂傳播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下筆者僅從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同一首歌”等節目的社會影響,剖析中央電視臺在中國音樂市場上特殊的“掌控”作用。
春節聯歡晚會
1. 音樂市場上最大、最有效、最有價值的音樂藝術品銷售渠道
春節聯歡晚會20多年來推出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像《我的中國心》(1984年),《思念》(1988年),《愛的奉獻》《相約一九九八》(1998年),《常回家看看》(1999年),等等。正是中央電視臺憑借掌控著特有的獨一無二的壟斷性音樂傳播渠道資源,使“春節聯歡晚會”迅速成長為音樂市場上最大、最有效、最有價值的音樂藝術品銷售渠道。音樂組織和音樂從業人員大都以自己的音樂作品能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或演奏為榮。因為“春節聯歡晚會”具有在最大范圍內、最短時段里,快速提升音樂作品和音樂人社會價值的功能。由此給音樂創作人員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
2. 中國第一音樂藝術品銷售平臺
20多年來“春節聯歡晚會”使許多從前鮮為人知的音樂新人,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紅得發紫的明星。演繹出社會音樂文化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神話,震撼了全國的音樂市場。如:韋唯放歌《愛的奉獻》,費翔歡唱《冬天里的一把火》,宋祖英一曲《小背簍》,李瓊高唱《山路十八彎》等,憑借在除夕之夜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放歌一曲而走上“星光燦爛”的大道,一夜之間紅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其身價百倍,個人人生道路進入一個輝煌的全新時期,本人的人力資源價值一路飚升,各類演出邀請應接不暇,演出的出場費日益攀升。我們完全有理由說,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已是當代中國第一音樂藝術品銷售平臺。
3. 對音樂藝術生產方式的影響
“198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開場出現的‘歌曲聯唱’節目,——《請到天涯海角來》《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天仙配》《劉??抽浴贰痘啬锛摇贰段业淖鎳贰段覀兊纳畛錆M陽光》等十余首當時流行的歌曲,使人們獲得了極大的審美滿足。到了1990年僅4年間就已經發展到7個聯唱節目,占歌曲比例的58%(歌曲節目總數為12個)90年代中期以后,更名為‘歌組合’,在形式上與歌曲聯唱是完全一致的?!?sup>①“歌曲聯唱”的形式,沖破歌曲體裁、歌曲種類、戲曲唱段的藝術界限推出一新的音樂藝術生產方式。
此外,“假唱”音樂生產方式也被推出。為了(所謂)電視藝術審美需要,讓演員在現場直播演出中,只張嘴、不出聲、對口形,進行現場“假唱”。隨后“假唱”這一演唱形式在電視直播演唱中蔚然成風。進而滲透入大型現場演唱會、歌會、聯歡會的演出中,在社會音樂文化活動中造成很不好的演唱方式的錯誤導向和不正確的音樂藝術價值取向。其實質是在制造“虛假的音樂藝術品”,欺騙音樂消費者。為此,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音樂界的委員們紛紛痛斥“假唱”,“劉秉義委員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在正式演出中杜絕假唱的提案》。金鐵霖委員認為,假唱就是對觀眾不負責任,是欺騙觀眾。吳雁澤委員認為杜絕假唱關鍵還要靠文藝立法,要有法可依,違法必究?!?sup>②
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
“全國電視臺1984年聯合舉辦第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共有35個賽區,數以萬計的專業演員和業余歌手參加了比賽,其中包括香港工人業余歌手和臺灣籍演員?!?sup>③這一屆大賽沒有唱法之分。“1986年4月5日由中央電視臺文藝部主辦了‘第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與1984年第一屆比賽不同,此次大賽分成三種唱法進行比賽?!?sup>④即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從此以后這三種“音樂詞語”逐步被兩年一屆的此項賽事不斷強化,不斷推廣,最終成為目前聲樂演員、聲樂教學中的“音樂詞語”,在社會音樂文化生活中的知名度已超過一般音樂術語的影響。
雖然此項大賽的評委會有不少音樂界的專業人士,但是決定評委人選的決策權不在音樂界,而在中央電視臺,真正具有此項大賽發言權、決策權的人是電視人,而非音樂人,從某種角度來講,是由電視人來引導電視音樂大賽的走向,進而決定音樂藝術的價值取向和音樂人的事業前程。此項大賽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中國音樂市場上最大的“造星工廠”。蘇紅、毛阿敏、陳汝佳、李杰、杭天琪、張咪、朱哲琴、解曉東、陳紅、蔡國慶、林萍、紅豆、孫浩、江濤、滿文軍、李瓊等,一大批歌手從此項大賽走出來,成為當時最走紅的歌星,有的一直持續紅到現在。除推出新人外,也推出不少優秀歌曲,因篇幅關系,在此就不再舉例。
《同一首歌》
1. 具有音樂市場主體的身份
以市場行為方式來看,《同一首歌》音樂欄目與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這兩個特定綜藝和特定比賽的節目,有著形式和本質上的區別。這兩個音樂節目不是以此來獲得音樂方面的商業利益?!锻皇赘琛芬魳窓谀縿t不同,它的開辦宗旨和出發點就是要有投入與產出的商業屬性,正如它的創辦者孟欣所言:“我想,有一天《同一首歌》也要實現產業化。我們不要央視的錢,不要國家的錢,將它的發行、演出、廣告全部市場化,如果投資一百萬,我要收回一千萬。”⑤
不僅如此,中央電視臺也對《同一首歌》音樂欄目作出公司化運作的戰略決策,2003年11月6日,央視網站發布公告,稱將《同一首歌》從戲曲音樂部劃歸于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承辦,繼續由孟欣負責實行公司化運作,按照社會大生產的要求對節目進行編排制作。這些節目除了在央視播出外,還將銷往海外,每年還要給央視繳納一定的利潤。”⑥
由此可見,《同一首歌》音樂欄目實際上是以一個音樂藝術生產商的身份,參入音樂市場活動,完全具備音樂市場主體資格的特征。
2. 壟斷的音樂人力資源優勢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音樂市場的競爭更是如此。因為演出業“明星效應”的社會影響力,是其他行業無法比擬的。
《同一首歌》音樂欄目依靠中央電視臺這一強大傳媒資源,可以非常自如地在國內外聘請、特邀到各類歌唱家或知名歌星,可以非常輕松地到祖國各地和世界各地巡演。于是國內外的老、中、青幾代歌唱家和知名歌星紛紛獻身在《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里,如:王昆、胡松華、李雙江、李谷一、彭麗媛、宋祖英、劉歡、韋唯、毛阿敏、田震、蔡國慶、周華健、李玟、張惠妹、張學友、劉德華等明星都在“同一首歌”的演唱會上放聲歌唱。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只要在音樂界、藝術界和社會上有知名度的歌唱演員,《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都能請來他們加盟。其根本原因是《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可以用“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權力,讓參加演出的演員在中央電視臺銀屏上展示自己的音樂藝術表演才能。借助中央電視臺這一傳媒資源能在中國所帶來的特殊回報,足以讓世界上所有知名的歌唱演員都有可能成為“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可用的音樂人力資源。所以,“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所能掌控的音樂人才資源,可讓國內所有音樂組織都望塵莫及。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音樂人力資源的壟斷特性。
3. 音樂市場不公平競爭的典型代表
《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自從進行公司化運作以后,在音樂市場大展拳腳,馬不停蹄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的巡演活動。“《同一首歌》走進XX城”、“《同一首歌》走進XX地”,這是《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市場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戰略步驟。除了國內音樂市場外,《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還制定了開發國外音樂市場的營銷計劃?!啊锻皇赘琛穼⒆哌M美國、走進歐洲,并且做自己的俱樂部、歌友會、網上行?!?sup>⑦《同一首歌》音樂欄目公司化、市場化的運作與推進,的確在音樂市場競爭中獲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同一首歌》的競爭成果或者說是已取得的音樂市場業績,并不是通過音樂市場的公平競爭而獲得的。
《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的市場核心競爭力,是低成本的音樂市場化運作。從音樂藝術生產必須的音樂人力資源要素來說,所有參加演出的歌唱家、知名歌星,在《同一首歌》音樂欄目中演出所獲的勞務費無法按各自商業演出價格來計算,而是遠遠低于每個人商業演出的出場費。其原因是,所有參演的歌唱者與《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在音樂市場交易活動中的地位不對等,由于《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擁有是否允許演員在“中央電視臺”演出的權力,而演員實際上不具備自己決定在“中央電視臺”表演有權力,客觀上形成演員需要借助于《同一首歌》在“中央電視臺”定期播出的機會,來增加自身在廣大電視觀眾面前表演的次數,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與此同時,《同一首歌》音樂欄目可以借用歌唱家、知名歌星們的“明星效應”,得到廣大音樂消費者的認可,從而拉到更多的廣告商加盟《同一首歌》的演出活動,以保證能獲取一定的商業利潤。
就文化藝術品品牌資源而言,《同一首歌》音樂欄目組可以不花一分錢,擁有“中央電視臺”這一中國獨一無二的國家傳媒知名品牌資源,并通過公司化的方式,以市場化的途徑轉化為音樂文化品牌資源,在音樂市場競爭中發揮巨大作用。具體表現為,減少音樂市場活動中在社會形象、社會聲譽、社會信用等方面的財務費用?!锻皇赘琛芬魳窓谀款^頂“中央電視臺”這塊傳媒金字招牌,在演出前期的組織活動中,在與演出相關部門的協調中,可以用最少的支出獲得最大的收益?!锻皇赘琛芬魳窓谀拷M的很多制作費用成本就遠遠低于正常的音樂藝術品生產成本,從而獲得音樂市場競爭優勢。
之所以說《同一首歌》是音樂市場上不公平競爭的典型代表,是因為《同一首歌》是依靠“中央電視臺”這個金子般“娘家”的傳媒壟斷資源,得到音樂市場不公平的核心資源,而不是單純用“欄目組”從業人員自身智慧所獲得的音樂市場競爭優勢。
以市場經濟理念來觀察,電視臺已成為中國音樂市場上龐大的音樂中間商群,對中國音樂的未來發展和中國音樂的價值取向,以及音樂組織的結構形式、音樂從業人員的生存方式,和中國音樂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等產生不可抗拒、難以規避的影響。政府音樂文化管理部門一方面對于電視臺無行政管理權,另一方面對于電視臺音樂欄目的音樂市場行為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預措施,難以直接規范電視臺音樂欄目在音樂市場上的競爭方式和手段。對此,政府音樂文化管理部門除了加大與政府廣電文化管理部門協調的力度外,應著力為音樂組織和音樂人獲得電視傳媒資源提供寬松、良好的政策措施,以利于音樂人與電視人分享傳媒資源,加快音樂資源與傳媒資源整合過程,為社會音樂文化活動的參入者們,提供公平的音樂市場競爭環境。
① 耿文婷《中國的狂歡節》,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第68—69頁。
②《政協委員痛斥“假唱”》 ,《中國藝術報》,2003年3月14日(1)。
③《當代中國的廣播電視》(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76頁。
④付林編著《中國流行音樂20年》, 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0頁。
⑤⑥⑦封嘯塵《音樂生活報》, 2003年11月13日(2)。
周洪雷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 金兆鈞)